文/击木长歌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很久以前,我便思考过这个问题。有过困惑,有过迷茫。
仔细地总结了一下,身边的人,面对读书有三种状态:不读书,读死书,死读书。
①不读书
这类人,基本上每天泡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刷刷微博,玩玩游戏,逛逛逃宝,周末没事的时候,要么约朋友一起出去,要么在家宅着睡觉。物质充裕,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
②读死书
读死书的人,不求甚解,经常读完一本书,你问他,这本书里说些什么?你知道某某段里,有这样一句话吗?他一脸茫然,什么印象也没有,甚至刚读过的段落,你问这段情节,他都记不起来,更不要说去理解书中的思想了。
③死读书
死读书的人,沉浸在书海里,读过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但从来用不到实践。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跟他交谈,他能引经据典地告诉你很多稗官野史,趣闻轶事。但真的要他去解决一件事,他反而瞻前顾后,迟迟找不到解决办法。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为了什么?
不为功利,不为声名,不为变好看,也不为了有钱。
读书,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在这随波逐流的世界,被现实的洪流,冲得面目全非。
读书,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沉沦于现时的享受,被物欲横流的思维,灌地穷困潦倒。
读书,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坠入灯红酒绿的深渊,被现有的虚妄,哄得颠倒迷离。
读书,就我个人而言,很简单的9个字:明事理,辨是非,无穷尽
读书,不是不读书,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读。
世间的书有多少本?古往今来,早就无穷尽了。你读的完吗?即便你整日不眠不休,终其一生,读过的书,也不过沧海一粟而已。
因此,有些书要精读,有些书要略读,有些书可读可不读。不要根据别人推荐的书目去读,要有自己的一个目标和想法,从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来选择书籍。
比如你的逻辑能力比较差,与其天天看小说史实,人物传记,倒不如找些哲学类的书本来看。再比如你的思维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较差,与其天天研究心理学,不如找几本西方帝国时代的名著看看。当然,如果你的表达能力差,就找些销售技巧类,关于情商类的书籍来看,反而比你读一些将大道理的书本要好很多。
笛卡尔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还有一些书,是要少读的,最常见的,是那种充斥生活的网络通俗类,道理讲了很多,但却太碎片化了,形不成系统性的知识,换个模式,便又是一知半解。
另外,日本的书,少读。就拿《人间失格》、《挪威的森林》来说,虽然内容深刻,但太过烧脑,也太过压抑,万一读着读着,一不小心抑郁了,或者自裁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樱花”情节,很多时候,都是如此。
至于川端康成,东野圭吾,夏目漱石这些,同样的调调,我读过很多,真的不怎么推荐。还不如近期看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要表述的深刻,道理讲的明白。
书读多了,思维便没有了穷尽,思绪多了,牢骚便也多了,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又时又要借助外力,总之,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才是读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