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的古诗词赏析题。
诗歌嘛,是范仲淹老先生的一首词——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17题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意象的把握,又考查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而且问题情境化,很有设计感的一道题。
今天我们来看看第18题。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作者当时有什么浓浓的情感?思乡。
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不是,是蕴含其中,间接抒情。
读者怎么能读出作者蕴含的浓浓的情感呢?
请注意,这是一句写景的句子,没有一个词表达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那我们就首先从“景”中寻找答案吧。
这一句选取了什么景呢?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个“羌管”,吹出边塞的曲子,悠扬不绝。音乐,最能勾起人的孤寂凄凉之感;尤其在异地,更让人想家。“霜满地”,气温骤降,边塞的苦寒更容易让人想家,想念家的温暖。总之,选取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暗示了思乡情感。
再看这一句的“羌管”和“霜”,又是意象哦。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与内地迥异的意象,他乡之物,教人想家;寒霜满地,会让读者想起“疑是地上霜”,自然联想到“低头思故乡”,思乡情感,蕴含其中。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悠悠”,是指羌笛声,边塞音乐,与内地相比应该是比较粗犷,作者听到时候觉得笛声是“悠悠”,就是绵长、凄清的,而且在这样的“霜满地”的寒夜,更让人觉得凄凉。用鲁迅先生在《社戏》里面的话来说,“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景物、意象、用词,从这三个角度哪一个角度来赏析,都是可以的。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什么能力呢?
从景物描写中体会情感的语言感受力;通过品味意象来体会情感的语言感受力;通过咀嚼词语来体会情感的语言感受力。
既考查对情感的把握,又考查对情感把握的认知。这道题目同样出得有水平。
中考题目,实际上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又有对教师日常教学的提醒。
这道题目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要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会情感,千万不能主题先行,直接带着对主题先入为主的认识来从诗词中检验主题的正确性。杜威的思维五步包括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课堂教学这五步尤其是前面几步不可省略。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经历思维五步!
2.古诗词教学的精确,不仅让学生习得精确的知识,更是指集中专注地,秉持少而透原则去习得知识。比如对这一句的赏析,我们甚至可以“浪费”半节课来完成,同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即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总结赏析诗句的不同角度。
3.牢记课堂教学的宗旨不是给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发展什么能力。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4.课堂,既然是学堂,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沉浸、探索、发现总结的机会和时间。
5.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者、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帮助,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足够大空间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学习所能达到的程度,与在教师帮助下所能达到的程度之间的区域)
6.为了能给学生创造足够大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对诗歌教学来说,教师要有丰富的诗歌积累,掌握一些解读诗词的武器。
总之,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获得讲台自由,培养出高素养又不怕考试的学生,教师本身也要通过阅读和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自己的元认知。
再看今年这两道古诗词赏析题目,出得有水平,一方面是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出发来提问题的,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解读题目,它们可以说是对日常教学的恳切的提醒与点拨,相信你也体会到了这两点。
想提升诗词解读能力么?读书吧,去按图索骥,你会找到打开古典诗词世界的钥匙的。对了,上一篇已经列了一些书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