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好啊,我是予默。
你最初接触和阅读课外书是什么时候呢?
记得我小时候除了每学期读的新课本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课外书。
直到初中,有一回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复习资料,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书的海洋。
而我真正开始读书,是离开学校以后。
工作的地方有个小图书室,下班时就喜欢去那里坐坐。周末就去图书馆;外出旅行我也喜欢逛当地有意思的书店。
阅读是我平凡生活中的另一个精彩世界,只要打开了这扇门,寒冷的冬天有温暖,炎热的夏日也有清风徐来。
我不记得这些年来读了多少书,有很多书读过之后也忘了。工作时一个月至多读个一两本。
从孕期开始,因为不上班,我开始了大量阅读之旅。合计2021年读的纸质书和电子书有近百本。
今年9月到11月,以每月十本的频率读了30本书,达成了我30岁生日的一个小心愿。
02
3个月30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读书多了一份信心。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相信真心喜欢阅读的人一定都有从书中获得其所需的东西。
今天分享这三个月我践行且有用的阅读建议:
1)确定好当月要看的书
每个人阅读经历不同,可以根据自身节奏来。假如你一个月要读两本,首先还是要确定你要读哪两本书。
选书上建议从感兴趣的书籍或经典名著看起。
来广东不久,我去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卡。一百元押金,一次可以借十本,为期一个月。
考虑我独自带娃不方便跑图书馆,所以一次性就借了十本回来。
放在书桌上的一摞书,就像以前我上班时要处理的一份份文件。
不过我倒没有上班时那种烦闷的心情,反而觉得满足。就像和朋友一起去外面吃火锅,还没开始吃,看到桌上摆满那些配菜时的欣喜。
“有这么多想看的书可以看,真好。”我这样想。
另外,由于是借的书,有返还期限。这也促使我最大化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确保我去还书前看完。
若是自己买来的书,我会想什么时候看都可以,便一拖再拖。可见借书也是一项阅读策略啊。
2)阅读环境
如果可以的话,布置一张喜欢的书桌吧。这样一来,每次只要坐到书桌前,就能很快进入阅读模式了。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张书桌,可以在上面写作业画画看书。
长大了,就该帮助小时候的自己实现它。而且,这个小心愿很容易办到。
现在无论租房还是在家,有张书桌就仿佛有了灵魂的栖息之所。
我可以没有梳妆台,但一定不能没有书桌。
3)固定一个阅读时间段
固定一个阅读时间段,有利于形成习惯。
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一次采访中就曾提到,她每晚睡前读一小时书,这是雷打不动的。
个人情况不同,这个时间段也有所差异。
像我现在带娃,是把早起的空闲时间拿来阅读、冥想。上午和下午乐乐睡着时写作;陪她玩耍时顺便运动。
这样安排比较合理,到点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每天过得很充实。
4)同时读多本书
日本作家齐藤孝曾说,通常在他手边同时阅读的书会维持30本左右,他会把书依照地点、场合搭配,比如上厕所看这本、搭车时看这本、泡澡时看那本……
这种方法我也尝试了,发现效果还不错。有时一直看一本书会觉得疲劳,换一本书看,我又觉得兴致勃勃精神抖擞了。
所以看书不一定要看完一本再看下一本,可以同时看多本书。
5)创造阅读的良性循环
我认为阅读的良性循环是:你有从中获益,并且越来越喜欢阅读。
要获得这样的良性循环也很简单,看书不是看了就过了。一些喜欢的句子、书中提到的其他书名、一些可能会用到的方法咱可以用铅笔先做记号;
看完后整理笔记,该摘抄的句子摘抄,该做思维导图的做导图。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让你觉得看完一本书什么收获也没有。
你摘抄的句子和有用的方法可能以后会用上;
书中提到的其他书籍会成为你以后选书的参考。这样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选书的问题,因为书里有书。
而这只是我获益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阅读可以丰富人的内心,愉悦人的精神。
周国平老师说,阅读是与伟大的灵魂交谈。
的确,当我打开一本书,就能听到作者在对我诉说或讲故事,他们未曾远去,是我的良师益友。
无论外在或内在,书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这也让我更加离不开它。我很清楚,阅读带来的良性循环已在我身上得到验证。
其他废话就不多说了,愿这些阅读建议可以给有需要的读者一些参考,欢迎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记住:大量阅读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形成长久稳定的阅读习惯,让它带给你正向反馈。
以上,祝好。
- END -
作者简介:予默,90后全职妈妈,想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律的人。
图片来源:予默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