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打这个题目是因为砚青个人也为之困扰久矣,罗胖经历了几次反转式认识和理解,挺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罗振宇【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
一个长久以来困扰很多人甚至政府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失业,这一次的技术进步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
1 第一代认知,经济学的一般结论。
对这个问题最直觉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会引发大量失业,当然是灾难。你看,富士康都在用机器人了,会取代大量的产业工人...但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次这样的恐惧,但事后证明都是一场虚惊。每一次新技术出现之后,都会有人惊呼:魔鬼来了,要取代我们的工作了。蒸汽机来了,传统织布工人就失业了;火车来了,传统的搬运工人就失业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失业是好有处的。新技术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人们从过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如果为了保护就业,反对新技术,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可笑。上个世纪的90年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到一个国家考察,发现工人们在用铲子挖运河。他就问当地的官员,为什么不用大型机械呢?官员回答:“用铲子是为了创造更多就业。”弗里德曼当即就说道:“既然想创造就业,还是用勺子挖吧。”
事实还有另一面,就是会有大量岗位被创造出来。比如说,工人抛弃铲子,改用重型机械来挖土,一部分工人是失业了,可是机械工业发展起来,那也是需要大量工人的。连同一起繁荣的,还有上游产业, 制造挖土机需要钢铁、煤炭和石油生产,这些产业也能创造大量就业。
所以,技术进步只会短暂地带来失业,从长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是在增加的。
2 第二代认知
人工智能这次造成的失业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规模大,第二是时间快。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是来势汹汹,人工智能在某个领域的技术一旦成熟,以现在技术传播的速度,它对某个行业职位的替代,可能会很快完成。比如,富士康号称已经装备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未来可能要达到百万台,这得替代多少工人?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经济学家们讲的那个效应就成问题了。虽然长期来看,短期失业的增加会在别的地方把岗位损失补回来。但我们等得及这个“长期”吗?失去的岗位能补得回来吗?失去的可能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的职位,但是创造出来的,可能是一个程序员的职位。从宏观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具体的人,就是失业的工人,原来的教育基础也不支持他转型。
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快的速度,我们的社会准备好承受这么大冲击了吗?所以直到今年上半年,我还是停留在这个比较悲观的结论上。
3 第三代认知
原因是我听说了一个新的职业,专门上门叠衣服的叠衣师。电话上门——使用最高效率的手法。很快,整个衣橱就整整齐齐,收费只需一两百元,每天只要多接几单,就能获得不菲收入。
一个很大的启发:新出现的行业,不见得是什么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服务业。推动这些服务业诞生的,不是技术,也不见得是人才,而是市场需求。只要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细分行业就会诞生。带着这个思路再看就业市场。像叠衣师这样的家政服务业分工会越来越细,月嫂甚至组织公司之间的球赛。
创造出来的一个服务性职业,不需要太高的技术,一般人也可以转型。这样的服务业诞生和别的没啥关系,只和一件事有关系,那就是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30年前,没人听说过洗脚可以是一个行业;20年前美甲业等等。
随着人工智能普及,各行业效率提升,财富将会涌现。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他们就有对效率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将促使众多就业机会出现,而且是可以无止境地增长。
凯文·凯利在《必然》里写的一句很乐观的话:“人们会在新的生产力水平上发现新工作的。”
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迭代。每一次都是对自己前一个阶段认知的否定,每一次都不是发现了什么真理,每一次也都期待自己能对这个问题,即将有更深入的认知。
王煜全 产业理解|重视你的“绝对长度”
新木桶理论(这个是老生常谈了)
积木式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理论——新木桶理论,即未来大量的事业获得成功是大家协同的结果。原则是个人或公司都专注于擅长领域,其他部分交给最擅长的别人来做。强强联手,组成一个新木桶。以前的木桶理论强调短板是一个桶最大盛水量的决定因素,因此要把自己的短板修长。然而新木桶理论更强调你的长板,只要有一个长板,虽然别的短板很明显,但相对应的其他长板愿意跟你合作,强强联手才能做好事情。当今时代,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拥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未来每个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长板,并把它发展延长。
重视“绝对长度”
中国科研过去的误区是强调进口替代,但进口替代表示你现有水平只达到国外出口中国的产品的“板长”,这一定没有达到它正在储备当中的、研发更优的产品水平。即你只追赶了一半路程,如果国外储备中的新产品投入量产就又会立刻战胜我们。因此,我强调的长板必须是全球性的研发长板。不在乎“板”的宽窄,不在乎你是否能同时进行生产、研发、销售;而在乎“板”的绝对长度,是否是世界最长。
选择有价值的长板
如果你的长板只是比人类强、但比机器弱,那么就会成为被机器替代的目标。这种长板不可取,一定要选择在未来有价值的长板。主要有三种:第一,判断趋势。至少目前,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还非常弱,无法在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同时考虑多种综合因素,例如世界各国经济走势、产业爆发时间点等。这种对未来的洞察力是可以着重培养的长板,在未来非常需要,但机器无法做到。第二,创新。人工智能只能模仿、学习、复制,无法做到创新。第三,连接能力。机器和机器的连接是被动的,需要听人命令;但人和人的连接是主动的。
培养长板的方法
首先,知识升级,建立自己的系统。其次,找到自己的行业领域,把知识升级的能力构建带入行业。然后,经过长期锻炼,将知识能力变成自己下意识的部分。
例如世界最著名的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一方面要掌握正确的泳姿,另一方面必须刻苦训练,将正确泳姿固化到自己的行动当中。知识升级需要和产业结合,把自己变成产业里真正有价值的那块长板。
最后,重视取舍,将重心放在自己的长板上,不够强的部分要舍得放弃,交给擅长的对方进行合作。
中国企业家现在的合作精神越来越强,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擅长的事情一定不做。不做的部分交由他人,以协作的方式解决。例如《前哨》的长板是扫描全球的科技前沿,深入分析产业趋势,但并不擅长做组织知识的大平台,而在这方面明显是《得到》更擅长,因此《前哨》不能做《得到》,要做《得到》的一个栏目。在锻炼自己的能力时,也要舍得放弃,尤其对CEO而言,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其实是最大的忌讳,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当没有别的长板来寻找你时,说明你的长板还不够长,需要继续修炼,当它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其他长板邀请你合作。例如《得到》里有很多专家之前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但因为各自的特长,强强联手,很快形成了合作。修炼长板前需要先确定是否是自己真正愿意坚持做的事情,即使短期之内不会成功,依然乐此不疲的坚持去做。所以,找到你的长板是现代企业和个人的必修课。推荐 “GRIT” (坚毅)这本书。据国外科学家系统分析认为, “GRIT” 这项素质是最能判断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标尺,即是否能够长期坚持、有兴趣做一件事。
棉花糖实验认为如果小孩子能够延迟幸福,长大后就会获得更多成就。《一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都强调了坚持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就会成功,这其中的本质也不容忽视,即你的坚持需要内在动力,唯一能让你真正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你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喜欢。找到长板的好处即进入数独社会,未来社会和谐一定是局部最佳和整体最优的统一。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长板,整体优化,组成新木桶,推动社会发展。不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长板。
创投圈:下一个机会在哪里?
李浩军曾经是腾讯的产品经理,也曾经主导和参与了包括小红书、Keep、小红唇等项目的投资。
创业者和投资人会感觉迷茫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现在中国经济处于下行期,第二是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整个创投圈呢,也正好处于上一波移动互联网高潮刚过,下一波趋势还不清楚的阶段。
李浩军说,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人口大国,其实存在着非常多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发现,然后把握住它。
现阶段不要太过焦虑,要想在下一个大势来临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就需要有一个平和、乐观的心态,同时还要提高对新事物的洞察能力。
李浩军觉得,中国创投圈现在的机会在“新人群”里。
现在新兴的90后、00后人群需要更好玩、更符合他们调性的平台,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拿社交和消费升级这两个方向为例,这两个方向上就蕴含了很多机会。
先来看社交领域。
李浩军说,他一直认为,社交是每隔四五年就会出现大机会的行业。背后的逻辑就是人群的更替,新兴人群在新环境下,对新的自我表达方式的诉求。从QQ最近的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出,QQ目前用户基本已经见顶了,熟人关系链已经基本建立,所以年轻用户的兴趣交友需求需要新的平台来满足。同样,在美国的青少年当中,这两年也有很多人已经不愿意使用Facebook了,原因之一就是嫌Facebook不够酷。
所以,在社交领域会有大的平台型机会出现,能不能抓住,关键在于你能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形成更高密度的用户关系和更高的使用频次。
再来看看消费升级。
有两个方向可以把握。一个是有调性的社区电商。现在很多90后都不用淘宝了,因为在淘宝上购物的效率低且质量参差不齐,年轻人更喜欢追求高品质生活,而许多细分的社区电商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其中,小红书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它一开始只是做了一些购物攻略放到网上传播,因为内容做得比较好,很多用户开始留言,问该去哪里买这些东西,于是小红书就开始做电商。现在看起来,小红书用社区增强了整个产品的粘性,又拿电商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体验,从而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消费升级的第二个方向就是,年轻人会越来越追求健康和体型美。李浩军团队曾经调查过高中生和大学生的钱主要花在哪里,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健康和健身,所以李浩军判断,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个趋势性的机会。李浩军总结说,现在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消费一个东西那么简单,除了实实在在拿到手的东西,还需要身份认同、群体归属感以及无与伦比的体验。不然的话,年轻人是不会买账的。
吴军 第196封信丨为什么要读《红楼梦》(3):读经典的重要性
我读书常常是不求甚解,大部分书快速地翻一遍,关键把作者想表达的想法搞清楚,然后想想有什么收获,个别细节内容会格外关注些。
少部分图书会非常仔细地阅读,除了看内容,也要欣赏它的文字。
至于那些参考书,只看里面的知识点和一些事实。
但是《红楼梦》与众不同,它需要一层层剖析,因此可能需要读很多遍,当然它也值得读很多遍。
第一遍可以只看热闹,这样能够产生兴趣。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特别多,很多生活场景和今天已经不同了,如果抠每一个细节,那么很多人会失去兴趣。《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和贾府的兴衰,这个故事本身足够精彩动人,因此第一遍读的时候不必对自己有太高要求,就把它当作琼瑶阿姨的爱情故事来读就好。很多时候,要想读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保持兴趣很重要。正在热恋中的男生和女生,还可以和书里面贾宝玉和林黛玉产生一些共鸣,细细体验他们的心情。
第二遍读的时候,可以重点看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把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处理。
我们不妨看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丫鬟彩云偷了茯苓霜和玫瑰露等名贵贡品,去讨好贾环。大观园里丢了东西自然要查,当然很快就查到了彩云和贾环头上,不过如何处理就有讲究了。处置贾环和他母亲赵姨娘没有问题,但是贾环的亲姐姐(赵姨娘的亲女儿)探春却是大家都喜欢的人,因此还不能伤及她的面子。(王熙凤的丫头)平儿说,“不肯为打老鼠而伤了玉瓶”,就如同我们讲的投鼠忌器。
《红楼梦》里有几个很会做人的女性,比如宝钗、袭人,但都不太被大家喜欢,因为她们的善意多少有点做作,唯独平儿会做人却让读者们觉得很舒服,因为平儿的善意来自真心。这点细微的差别如果能体会,在工作中多观察每一个人,不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第三遍读《红楼梦》,可以关注整个贾府的兴衰了。
我总是说,有生就有死,类似地,有兴就有衰。一个国家(机构)也好,一个家族也罢,无不是如此。一个王朝,一个公司,一个家族,一旦开始走下坡路了,常常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挽救它。贾府的衰落有很多原因,比如皇恩不再,家族后辈没有出息,穷奢极欲后入不敷出等等,但是根本的原因就是太老了。老了以后什么问题都随之而来。
著名科学家温特(人类长寿公司的创始人)和我讲人得癌症的主要原因,就是太老了。其他原因,包括污染,只占了不到10%,而衰老是主要原因。贾府经过了三代繁荣,实在已经是千疮百孔,堵住一个漏洞,就会发现还有一大批漏洞,想堵也堵不住。对于这样组织中的个人,我通常建议他们改换门庭,因为这些机构咸鱼翻身的可能性不大。对这种组织的主人来讲,他们没有办法改换门庭,只能做非常彻底的改革了。但即使做了彻底的改革,如果这个大势不在了,也没有用。
《红楼梦》里有两个大能人,一个是王熙凤,她是一个很好的CEO,但是,她也只能维持一个衰落组织多存在一段时间,一个是探春,她看到了贾府的危机,要对内务做根本的改革。但是,如果贾府外在生存的大环境不在了,他们家族不再多出几个进士翰林,不再受皇恩,恐怕神仙也救不了。
读完《红楼梦》,我对命运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我给我的第一本书起名为《浪潮之巅》,就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一个公司也好,一个人也罢,如果没有站在浪潮之巅,再怎么努力用处都不大。一个企业家,必须永远居安思危,眼睛盯着下一代浪潮,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重点永远应该放在下一代上。
如果有闲情逸致读第四遍,可以体会一下贾府生活的细节了。
看一看上流社会的生活到底是如何雅致的。比如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谈论了品茶的原则。他在书中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既简单,又有道理。在这一回中妙玉讲,“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中国颇为权威的介绍饮茶之道的《中国茶经》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也称赞妙玉的话是“一语中的,惟妙惟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今天有些爱品茶者,就常常拿“三杯论”当高雅的身份证,当然,更多的人则不同意妙玉的说法,觉得她矫情。不过在这一回中,对于妙玉品茶的很多原则,今天很多好茶者还是颇为赞同的,包括不同茶用不同的杯子,用不同的水,不同的品法等等。
很多时候我在讲,今天真给了一个人一个亿的钱,他是否能活出样子来,可能真不一定。相反,一个没有多少钱的人,可能照样能活得很有情趣,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我在读了几遍《红楼梦》后,有时躺在床上会随便翻开一页读几段文字,在细细品味了里面一些细节后,对那种精致生活就慢慢能有些感觉了。
如果对《红楼梦》还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它来了解清初的历史。
每一本好书都能反映出成书的那个年代的大背景。简·奥斯汀的书反映了18世纪英国的生活,马克·吐温的书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生活。《金瓶梅》反映了明代的中国社会,而《红楼梦》则反映清代。刘心武先生试图通过这本书破解当年的宫廷斗争,我觉得没有太多意义。它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不过,这对我们今天的帮助可能不会太大。我知道今天有很多历史学家试图解开历史上一个谜团,但是实际上历史有很多谜团是解不开的,就算解开对于今天的人也没有多大作用。
总的来讲,我比较喜欢大历史,将历史事件放在一个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中来考虑,这样能把握一些大势,至于细节我不会很深究。这是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也是《哈佛中国史》的方法。至于为什么我把通过《红楼梦》了解历史,放在了最后,因为我觉得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每一个被尊敬的民族都有他史诗般的作品,了解这个民族就要读他们的史诗。古希腊有《荷马史诗》,意大利有《神曲》,英国有莎士比亚的名剧,德国有《浮士德》,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日本有《源氏物语》,法国有《红与黑》,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而我们中国则有《红楼梦》。
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有学生都要上十门左右所谓的核心课程,其中一门就是读20多位西方历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从柏拉图、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等人,一直到卢梭、弥尔顿等等。我们很多人向往着接受常青藤大学的教育,那么如果去不了哈佛、哥伦比亚,简单的一个补救办法就是读一点经典。我在第134封信中讲,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其实在大学之外也能做到这一点。一切就看自己的主动性了。
万维钢 日课175|贫困病 (看了就觉得浑身冷汗,随时准备哭昏在厕所)
过去这几年内,科学家对贫困的一个最新理解。了解这个内容,你的世界观可能会发生一点点改变,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好 —— 至少是更明智的人。这个最新理解就是,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贫困还是一个生理疾病。《鹦鹉螺》杂志四月20日“为何贫困是一种疾病”( Why Poverty Is Like a Disease ),作者是克里斯蒂安·库珀(Christian H. Cooper)。名人,曾经担任过投资银行的经理,现在管理某个基金,经常在媒体发表文章,还涉足政治,是杜鲁门国家安全项目的成员。
库珀今年40岁,年薪超过70万美元,但是他不敢要小孩,因为他总觉得钱还没攒够 —— 他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有这样的收入和地位,竟然还被不安全感左右,常常自我质疑,充满焦虑,这个病就是贫困病。
1.什么叫“贫困”
咱们先说说什么叫“贫困”。如果按发达国家标准,今天中国恐怕还有很大比例的家庭的收入在贫困线以下,但绝对收入并不能说明问题。几十年以前,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绝对收入都很低。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大概小时候都有物质贫乏的经历。好吃的不常吃,新衣服没买,游乐场没去……这些,都不叫贫困。
家里有冰箱,但是食物储备只够48小时的,两天之后吃什么还没有着落,这个才叫贫困。本来有手机,但是因为欠费停机了,结果没有电话耽误了工作,然后连锁反应、导致失业,这个才叫贫困。贫困,不在于一个人享受的物质水平,而在于他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咱们专栏去年有篇文章,《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种理性》,说的就是真正贫困家庭的小孩,因为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规划未来毫无意义,所以他们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什么好东西应该马上享受。几年前有一本书叫《稀缺》,说的不是经济学上的稀缺,而是物质贫乏对人的心理压力,结论是贫困会让人陷入一个思维陷阱,不能自拔。这就是说,贫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陷入贫困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贫困。但这只是以前的理解。
现在科学家最新的理解,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给穷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落后的思维模式,更是生理上的问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生理问题。
砚青记得大学时有个同学的QQ签名是“拮据是一种状态,贫困是一种心态”。一直受用。
2.生理疾病
库珀这篇文章写得很长,正好他本人还有生物学的背景,他做了大量的调研。过去十年以来,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贫困会减少人的大脑的表面积,会缩短人的线粒体端粒(这意味着寿命缩短),会增加得肥胖症的可能性,会让人更愿意冒不必要的风险。 以前有句话叫“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大概是说贫困对人的影响是心理上的,可是现在我们看看这些研究,贫困对人的影响其实也包括生理上的。人穷不但志短,而且端粒也短!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种可遗传的贫困机制。
贫困会导致人的压力增大。如果人持续处在高压状态,他的DNA的甲基化水平会受到影响。甲基化水平会影响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决定了一个人身上有哪些特性能发挥出来,哪些特性发挥不出来。也就是说,也许你的基因里有个绘画天赋,可是你的基因表达不到位,结果你这个绘画天赋就发挥不出来。
当自信满满去面试时,明显发挥更好,能想出连自己都惊叹的算法。反之,炒鸡紧张的时候,就连刷烂的two sum都写不利索。
那么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因为贫困而持续处于高压状态,他的基因表达受到影响,那么他成年以后,哪怕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他还是会继续感到压力太大。说白了,就是他的身体已经得了“贫困病”。这个病不是外部环境好就能治好的,这是一个生理问题。
这还没完。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还在研究之中,但是有证据表明,基因表达是可以遗传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后代,一出生就有贫困病 —— 哪怕他一天苦日子都没过过。实验室里已经发现,从小缺乏母爱的老鼠和斑马,不但自己负责处理压力的荷尔蒙水平异常,而且他们的后代 —— 两三代之内,这个荷尔蒙水平都异常。
对人的研究当然要复杂得多,但是也有研究。荷兰近代历史上发生过严重的饥荒,结果科学家就发现,经历了那次饥荒的荷兰人,他们后来所生的后代,遗传了他们的心理高压。当然,库珀特别强调,所有这些研究还很初步,结论也有争议。也有人认为这个遗传机制不是表现基因遗传,而是通过“细胞型(cell subtype)”效应遗传,我不是生物学家对这些也说不好。
但是总结来说,有两个结论,现在看来比较有把握:
贫困带来的压力有一种生理作用,可以持续一生;
这个效应是可遗传的。
什么叫压力遗传?压力遗传就是这个人天生就容易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他无法考虑什么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咱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最近网上一个热点,说很多女大学生,为了买手机买化妆品跟人攀比,会去借利息高到离谱的高利贷,不惜用自己的裸照作抵押。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就想,这些人脑子有问题吗?现在看来真有问题,可能就是天生的生理问题。
3.人真的能凭自己的努力脱贫吗?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感到非常难受了。穷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现在科学家居然又给他们扣上一个遗传了贫困特质的帽子。难道有的人天生就该受穷吗?!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个更让人难受的答案 —— 如果你坚持认为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你可能更对不起穷人。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受穷是因为他努力程度不够,你就犯了美国一般老百姓的错误,你就是被“美国梦”这种神话给洗脑了。库珀是从非常贫困的环境长大的。他出生在经济落后的田纳西州,家乡贫困到什么程度呢?上课都没有老师,也没有课本,校长发下来几张复印笔记让学生自学! 可是库珀现在混得很好啊?这难道不是穷人奋斗的典型吗?库珀说,你千万别觉得我是典型。我的成功完全是一系列好运气的结果 —— 我的确也很努力,但关键还是我得到了好几个贵人的帮助 —— 这些好运气完全在我的控制范围以外。库珀说我能举出20个例子来,我当年的好朋友们,他们跟我一样努力,一样积极主动,现在境遇都很差。所以根本就不能、也不应该指望穷人靠自己奋斗摆脱困境。美国所有城市里的黑人和墨西哥裔的学生,能跟上自己所在年级水平的比例,都不到25%。这难道是他们自己的错吗?所以库珀呼吁,让陷入贫困的人摆脱贫困,政府必须帮扶。
|万维钢的评论
如果贫困真的是可以遗传的一种生理疾病,这对我们思想上的冲击就太大了。今天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很多老人被骗,以为交10块钱报名费,然后自己到北京鸟巢体育场就能领到5万元,结果全国各地很多老人就真的去了,怎么辟谣都没用。这种明显不理智的行为,是不是早年贫困的经历给身体留下的痕迹?还有一些贪官,说是“穷怕了” —— 这是不是贫困遗传的结果?
好在表现基因遗传未必能永远传下去,也许两三代就能终止 ——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未来的一代人,会比现在强得多?这个脑洞还可以开下去,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往上看一代。中国过去是非常贫困的,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之中,也有很多格局远大、气度恢弘的人呢?我想这得感谢中国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应该感谢父母。上一代人苦是苦,但是他们总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温暖的环境。别忘了我们前面说的“贫困”的定义,压力大和不确定性高,才是真贫困。也许这些人的父母一代,把自己变成防火墙,不让压力和不确定性影响他们。库珀说什么政府干预,我看政府再厉害,也没有中国父母厉害。
所以说,当年有一句颇有争议的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说得还是对的。
|由此得到
贫困的本质是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贫困带给人的坏影响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而且新研究似乎表明,这种影响能够遗传。让下一代人摆脱贫困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物质供应,更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稳定而又温暖的家庭环境。
比黑天鹅更险:破解大概率危机
《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很好的避让系统,一旦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重大的危机最终一定会到来。在书里,作者给这样的危机进行了一个分类。
第一种类型,就是不愿意面对真相,主要特点就是,很多人都意识到了问题,但阻力很大。同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因为解决的成本太高了。比如气候变化、一个国家的预算赤字,都属于这种危机。那怎么去应对呢?作者说,要把危险看成是机遇,同时要建立一个很好的成本和利润的分摊机制。
第二种类型是已经到来的危机,一般非常迅速,危机来得很快,也是很多积蓄已久的问题的爆发。作者举的例子有叙利亚问题、自然灾害等等,当年的非典也属于这一类的问题。对于这种已经到来的危机,作者认为应对策略应该是利用问题的紧迫,激发人们采取行动。
第三种类型是反复出现的危机,比如金融危机、流行病、地震、网络威胁等等。这种危机的特征就是你很熟悉,但是你没想到这种很熟悉的东西,会变成一个很有冲击性的巨型危机。这时候就要运用核查表和事前的演练,包括沙盘,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机制和自动报警系统。
第四种危机叫做“元一犀牛式危机”,重点指的是一些结构性问题导致的危机,像性别歧视、社会不平等,都属于这类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是优先处理,或者把它们和其他的危机联合在一起来进行处理。
第五种危机往往是一个影响其他问题的危机,如果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兽。比如饮用水资源的问题、物价过高。这种危机怎么解决呢?书里说,对于多种问题交叉存在的危机,一定要优先处理其中的关键性的东西,同时要进行一些系统性的处置。
第六种危机的特点是,很难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一般都有根深蒂固的障碍,阻碍人们的判断,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想要解决这样的危机,就要重新定义问题的类别,解决表象的问题。
第七种是革新的颠覆力量带来的危机。比如数码时代让柯达遇到了颠覆性的危机。这种危机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衰退,如果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成本远远大于收益。像这样的危机,我们就要坦然地接受现实,接受代表未来的一些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方向。
第八种就是无法定义类别的危机了,这种危机的危险以及解决方案都非常不确定。比如人工智能、数字化。解决这种危机,要先检验已有的情况,找到最类似的危机是怎么出现的,然后保持灵活的态度和警惕性。
了解了这些之后,对于不同的危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而且你要学会正确定义危机的类型,因为不同的类型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含义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些危机对一些人是灾难,但是对另外一些人可能是机遇。如果你有能力改变,但一直不采取行动,那么这个危机就跟你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我们很难一次就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也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很多的错误和危机,把它变成一种正面的机遇。
马云:问题越大,机会越大
第一个我们要说的是,马云对未来三十年的判断。他认为,未来的30年,如果你能改变年轻人,那你就能改变未来。
马云说,新的事物正在发生。在过去,年轻人都是跟随年长的人走的,但是现在呢,如果你能说服年轻人,他们的父母就会跟随。所以他觉得,未来的世界属于年轻人,我们要关注那些30岁以下的人,留意那些少于30个人的公司。比如说淘宝在15年前,就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20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现在他们35岁了。对他们来说,在网上看新闻、在网上买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关于未来的竞争,马云说,未来30年业务的核心在于创造力。
互联网刚过去的三十年,是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未来三十年,人们使用互联网时,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马云说,无论你喜不喜欢,现在你觉得是“好工作”的那些工作,可能会消失很多。比如现在数据分析是个热门职业,但十年之后,这个工作肯定消失了,因为机器会做得更好。但这并不是说技术摧毁了工作,应该说是,技术摧毁了那些落后的思维,然后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那该怎么和机器竞争呢?比如说教育,我们不能只教孩子们知识,因为机器的记忆力更好,它学东西更快,也不会累。我们应该教孩子的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精神。比如,教孩子运动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团队合作,教孩子音乐和绘画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马云觉得,人工智能不是你去教一台机器一些人类能做到的事情,而是让它去做人类做不到的,这才是人应该做的。
第三,关于怎么抓住机会,马云觉得,如果你想让你的公司更成功,就必须展示出你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你为社会解决的问题越大,你的机会就越大。你为你的村子解决了问题,那你就是一家村庄公司;如果你为国家解决了问题,那就是国家企业。马云说,企业家是社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你必须像一个社会科学家那样了解人,了解人们的行为和需要,同时也要像艺术家一样要学会欣赏其他领域的人。马云说,他就不会去考虑当一个工程师,到现在他也不知道电脑是怎么运作的,但只要能赏识懂技术的人们,让他们帮自己运用技术,也能抓住机会。
第四,关于未来怎么获得成功,马云觉得,必须具备情商、智商和爱商。
马云说,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想成功,就应该有情商,但如果你不想失败,你应该有智商。什么意思呢?在马云看来,如果你想成功,情商很重要,因为这些情商很高的人,很容易完成交易,他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完成任务。但也有人因为智商不够而犯错误,所以智商能让你不败。可问题在于不管你多聪明,世界上还有很多比你聪明的人。所以如果你想有最好的智商,那就去雇佣智商高的人,与聪明的人一起合作。还有就是爱商,有很多人赚了很多钱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因为缺乏爱商。(不太明白这个。等我挣了钱再去了解吧 :P)
最后,马云提到说,在未来,女性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他说,在未来的30年里,世界不再是力量的竞争,也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用户体验的竞争、对他人关怀的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女性就很重要。说白了,就是女性比男性更会关怀别人。我们知道,在生活中,男人总是更关心自己的权力、升职和加薪,而女性知道怎么照顾孩子、父母和丈夫,她们知道怎么改变自己,来确保他人也能好。马云说,在传统思想中,女性能成为一线卖家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在淘宝上,50%的卖家是女性。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只关心谁能给他们更好地服务,而不会在乎对方是不是女性。
本文源自:马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环球转型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