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总裁张亚勤少年时候是一个神童,从小看什么东西都能记住,可以到达过目不忘的程度。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使他多次跳级,11岁就读了初三,12岁就以数学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生考试。
20岁张亚勤就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华盛顿大学留学,23岁就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在美期间,张亚勤有过为了看懂专业文章,一个月看60本书的快速阅读经历。
默默回忆一下,你12岁在干什么?是不是刚上初中,第一次地理考试不及格,难过了好久?20岁呢?是不是大二挂了一科,默默泡图书馆准备补考?23岁呢?大学毕业在苦苦求职,寻找好的工作机会?
像达芬奇、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们,他们掌握了科学用脑的方法,才能拥有快速的学习能力,成就卓越的事业发展。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开发、运用了大脑的约10%,大约95%的人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只利用了自己的左脑,而右脑的潜意识具有惊人的信息存储能力,其存储量是左脑的100多万倍。
相信大家都知道左脑、右脑理论。
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Roger Sperry教授将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被称为“文字脑”,处理文字、数学等抽象信息,具有理解、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功能。也叫“理性脑”,具有连续性、逻辑性的功能。控制方向感。
右脑被称为”图像脑”,主管音乐节奏、色彩、空间图像识别、情感等,处理知觉、意识、想象和把握全局。控制空间感。
前段时间刷遍朋友圈的左脑右脑测试,大家也纷纷了解到自己的大脑偏好。有些人擅长逻辑思维、理性思考,往往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上比较有困难。有些人对数字不敏感,常常出错,但却在绘画上有很好的表现。
全脑模型的创始人奈德.赫曼,在当时大脑研究先锋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约瑟夫·伯根(Joseph Bogen)和迈克尔·葛萨纳嘉(Michael Gazzanaga)针对大脑做出的研究基础上。 从他们的成果中了解到,大脑被划分为四个截然不同的功能和专门的结构。
受到这些研究启发,时任GE的管理发展培训经理赫曼采用脑电图扫描对大脑进行研究。之后,用问卷调查来明确四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1978年,在GE的支持下,他发展出HBDI问卷(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Instrument),用以测评人的大脑思维偏好。
全脑模型在已有的左脑右脑基础上,进一步将大脑划分为四个区域,左上脑(逻辑型)、左下脑(组织型)、右上脑(空想型)、右下脑(交流型),这四个区域分别对应四类思考偏好。
左上脑【逻辑型】
偏好逻辑思考、偏好量化分析、偏好批判、偏好实事求是
左下脑【组织型】
偏好有秩序、偏好事先计划、偏好组织信息、偏好细节、周全
右上脑【空想型】
偏好概念、偏好直觉、偏好组合、偏好融贯综合
右下脑【交流型】
偏好情绪化思考、偏好人际关系、偏好表达感情、偏好感官体验
了解自己的思考偏好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学习方法,我们既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高效地进行学习,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思维,进行转变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说,发现自己对图像更敏感,那在看书的时候,就通过视觉笔记法来记录内容。而不是抱着书死记硬背。
作为培训设计者、授课讲师,课堂形式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各类思维偏好的人。例如,我们可以看到逻辑型的人,比较爱好案例讨论。而体验式学习就非常满足空想型和交流型的学习者,能够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尽可能多的教学形式,以保证学员的积极性。
全脑角度的思维可以理解为我们看问题时调动全脑的程度,而角度的大小而反映出我们思考问题时发挥大脑各区域思维优势的多寡。若能在学习或工作中能同时激发左右脑的潜能、调动全脑的优势。
我们把大脑比做一个圆,每片脑区占据90°的区域,于是我们就把众多学习方式和思维工具划分为4种“全脑角度”:
90°型:仅调动一片大脑区域去学习、思考,包括仅左上脑、仅左下脑、仅右下脑、仅右上脑。
180°型:调动两片大脑区域进行思维活动,包括左脑型(左上脑与左下脑)、右脑型(右上脑与右下脑)、领脑型(左上脑与右上脑、左下脑与右下脑)、对角型(左上脑和右下脑、左下脑与右上脑)
270°型:激发接近全脑的区域进行思维体验,这也是宽泛意义上的全脑思维工具,包括缺乏左上脑型、缺乏左下脑型、缺乏右上脑型、缺乏右下脑型。
360°型:调动最大范围的脑区域进行全脑思维,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脑思维工具,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全脑思维优势,因此适合各思考类型使用。
我们常见的很多思维工具,都是开发全脑思维的方法,例如上图的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法。除此之外,还有金字塔原理、全脑思维的各类创意开发法。
经常使用这些工具,就相当于锻炼肌肉力量的动作,能够强化思考能力和大脑的思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