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之前,了解到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活出生命的意义》主体的内容都是在讲寻求生命的意义,而这本书则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查看自己的问题清单,其中有“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可”的问题,然后在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读完写完这篇文章后发现其实最近的心态和行为都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
另外之前的思维比较单一,认为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就是需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其实是大大的错误。便有了这篇有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和帮助。
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可?
也就是如何能够获得“我对别人有用”的“贡献感”如果能够体会到这样的贡献感,也易感受到幸福。贡献感等于幸福。
但切记反过来,就是把获得别人的认同欲求当作获得幸福的标准,因为这样所有的行为处事可能都以迎合别人的愿望为目的,那就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更何谈的上获得幸福。“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如果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关注“贡献感”就可以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获得认同是别人的课题,别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应该将精力聚焦在“我对他人的贡献”上来。
这个贡献,是从“我”本身出发,你的存在本身和你做贡献“利他”的心,本身就能吸引认同进而获得幸福的“贡献感”,只是这个“贡献感”我们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比如:
你本身“存在”的意义可能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就是一种爱的意义,这种贡献不必明说就是幸福。尤其现阶段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的平安归来对我们,最大程度上对他们的家人就是最大的贡献和幸福。
这种“贡献感”因为看不见,或者平时被我们只以“行为”的标准而忽略,缺少去感知在家庭,在生活中在意这种你本身“存在意义”的贡献。
什么是以“行为”的标准呢?
平时因为现实的压力,大家好像都在努力的工作,挣钱,想着升职加薪,梦想着获得成功…
把获得“贡献感”的标准只定义在了“谁能挣钱,谁就有价值,谁就对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家庭有贡献”的这个“行为”标准上。
那请大家反过来想想,举个一针见血的例子,如果你的爸爸或者爷爷奶奶因为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以“行为”的标准他们就没用了吗?!
显然并不是,相信你也会极力的反对,也许在健康时看得见的“贡献感”是养家糊口,在安心养老的时候看不见的“贡献感”就是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家完整而幸福。
所以“贡献感”的获得,要关注“你”本身,而且是从家庭,工作,个人不同的维度去关注,因为每个维度环境不同,与我们相处的人也就是“共同体”不同,对应做出的贡献自然也不同。
如何关注“你”本身呢?
对内个人维度,照顾好自己,保持成长健康的状态。
对外在家庭、工作两个维度中,去认真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只管用“利他”的心态去做贡献。比如:
工作维度,将打工者思维转变为老板思维,为自己的履历而工作,把抱怨变为积极主动,望着要丰富自己履历的大目标积极主动,而不是单一的行动积极主动,前者是价值导向,后者是执行力。
当能力不断的增强,你的贡献被别人看见,或者你的成长匹配上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不是别人注意到了你,或者就是你被带到了机会面前,财富也自然会被你吸引而来。
再就是分析客户需求之后,从利他的角度真心为客户着想解决问题,改善模式,做好服务,财富也是自然回流的过程。
家庭维度,去爱就行了,记住是“去爱”不只是“爱”,没有“去爱”的行动哪里会来“爱”的感觉,在家庭里没有人会拒绝被爱,而被爱后的反应就是更爱你。
所以,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同,不是别人要获得什么,而是自己做出什么,掌握人生的意义,获得人生的幸福,选择权一直都在我们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