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朋友问我,“怎么学思维导图?”
我就会反问,“你要学画画派,还是软件派?”
这两派的差别,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区别大得多,自然也像这两个公司一样互相看不顺眼。
作为一个07、08年就用上思维导图的老司机吧,今天来分享下我一路践行下来的看法,让他们俩在阅读/学习的应用中一决胜负。相信无论是对尚在选择中左右为难的你,还是看不起另一方的老手,都会有启发。
1、聚焦
你还记得你上次读书/培训,收获了哪些知识吗?
如果你是个一般正常人,你会说,哎呀我翻下笔记再告诉你(哎呀我的笔记本呢)。或者是东一句西一句,絮絮叨叨。
我们的学习坏毛病是贪多,想把老师的每个字都记下来,而软件正好雪上加霜。
因为软件的容量是无限的,你想画多大就多大,画几层就几层。
非常不幸,我刚开始是机绘的绝对拥护者,也难怪,我这个C型性格就喜欢贪多。
07、08年,接触到导图时,就用的mindmanager,觉得超爽。而看到其他手绘的,心想,这不是闲着没事儿干吗?那么慢,最大也就是A3纸大小,写了写不了多少字。而且画什么图啊,是不是弥补小学时被主科占了美术课的情感缺失啊
近1、2年,我才明白,弱点不一定是缺点。比如,卖萌在这个年代,深受好评。再比如,你能力太强,也许就一山不容二虎了。还是怪我,达尔文老爷爷说的话,我没仔细看,是适者生存,没说强者生存。
纸张面积有限,反而成为了优势。因为会强制你聚焦,将书里或者课程上最重要的内容记下纸上,而不是什么都记。
结果是你反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注意了,学习不是购物,不是你放在购物车里的,你都带得起走。真正留在你脑海里的,才是你带走的。
而记得多,只能算低品质、零品质勤奋。你根本不会再去看第二次。
因此,第一轮pk,手绘1:0领先。
那一次学习,到底记几个知识点呢?我觉得3-5个就可以了。章节那么多,老师分享的那么多,如何筛选出呢?第一原则,根据你当下的需求,第二,书本、老师的优势、重点内容。
而同时,你也可以尝试下这样的浓缩玩法,将一篇文章浓缩成一段话,进而浓缩成一句话,10个字,5个字,1个字。认真试过,你就会发现,知识真忘不掉了。
另外,杨隆恺老师还提醒我了一点,这个聚焦也可以解释为保持专注,机绘时太容易被其他信息干扰了,比如说网页、微信什么的,而只拿着一张纸、一支笔,就安静多了。
2、重构
机绘扳回一局,1:1。
不管是阅读,还是参加培训,都是一种双向人际交流。一定会需要解码对方讲的,然后编码成自己理解的。比如说,北方说勺子,南方称调羹儿。
死记硬背对方的,你肯定记不住,而且不一定对方的答案,就是好答案。你需要自己重构一番。
而软件在修改和调整关键词的层级上,优势就大多了。随时想改就改,拖动也非常方便。
那我们要将知识搭建成什么结构呢?
简单地来说,我建议1个知识点,可以分出4个分支,分别是why、what、how、eg。
不举例了,快1点了。
3、记忆
大家可以看我的《》。
这里只谈其中的2点,多和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手绘这个弱势群体,又占便宜了,因为绘制时需要反复画。而机绘,很多时候就只是1次。不算上手绘的触觉记忆,前者的记忆效果也远超后者。
一图胜千言,手绘中通常会加入图画,发动右脑形象思维,2个半脑打一个逻辑半脑,肯定前者赢啊
不举例了,快1点了
比分2:1。
4、呈现
你眼中经常出现的,就是你的目标、收获和功课。
因此,机绘很吃亏。除非,你随时带iPad。否则,手绘笔记本一打开,就在面积上、启动速度上秒杀你了。
举例,丰田现场管理用白板,开会讨论用白板,郭老师和我家里都有白板
比分3:1
5、分享
比分3:2
软件容易复制,分享给别人也方便对方重构,纸质比不了。
也许未来文字、图像识别越发厉害,可以互译了,就好了。
总而言之,我现在记笔记基本都手写。而且分享时,也开始不做ppt,而是手写了。
以上呢,是我的理解和实践。下一步,就《只管去做》吧。
想要知道读完这篇文章后,如何用一个练习,串联5个知识点,就给我留言吧
;)晚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