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都背过二十四节气歌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的时候,我常常想,已经有了四季,又有了十二个月,干吗还要再分成二十四节气呢?多麻烦呀。
可是,长大后再想,就觉得这发明真好。这个好,不仅仅是因为它掌握了黄河流域的气候规律,更是因为,这二十四节气,又把琐碎而平凡的日子划分得更细密了。
假使一年只分四季,那就只有四次转变,四次惊喜吧?
可是一旦化成二十四节气,就有二十四次变化,像二十四声鼓点,一下下地敲打着人心。
何况,每个节气还要再分成三候呢!二十四节气又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段落,五天一主题,本身就那么富有诗意。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对节日的情感,真的比今人敏锐太多,也细腻太多。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全都按照自然的节奏,接受着老天的安排。
没有现代钟表的精确报时,但是,人们知道,
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独特的美,顺时而动,正是天人合一之道。
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夏至,是夏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