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办公室里,有40几岁的大叔,也有二十几岁的90后。大家在一块聊天,聊着聊着就会聊到年龄问题上。通常40几岁的人特别害怕谈年龄,一说到自己的年龄,瞬间觉得没了底气。
特别是当年轻的95后告诉他们说“我妈妈跟你年龄一样大时”,那种失落和无奈无以言表。
不仅如此,身边的90后竟然表现出比40几岁的人更甚的对中年的恐惧:“真不想变老,想想中年油腻,中年危机都觉得可怕……”
中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年轻人该如何充满希望地迎接中年,中年人又该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中年呢?
对于一个已然进入中年又有点不想承认的我也多少开始疑惑了。
尽管我十分地不情愿谈论自己的年龄,但当一本叫《中年的意义》的书进入我的视线的时候,内心的冲动还是让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了。
《中年的意义》的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英国科普作家、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还是圣凯瑟琳学院艺术与人文领域的研究员,曾著有《体内小访客》一书。
在《中年的意义》一书中,班布里基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并分析了中年的意义,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清楚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从而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和看待中年这个特殊而独有的年代。
作者大卫·班布里基从三大部分阐述了中年这个特别的人生阶段,从而证实了中年是任何其他年轻或年老的时代都无法替代和无法相提并论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从生理角度解释为什么中年会发展成目前的模样。
首先作者从基因、发育和演化解释了中年的由来。
这里有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一直以为发育只存在于青春期及之前更早的时间,事实上,发育的程序并没有在出生、青春期或骨骼成熟的时候停止。基因的“生命时钟”会不停地走下去,直到成年之后还未停止。
作者认为,中年是人类生命中崭新而特别的一个过程,演化出中年是因为中年对个人有益。人类社会的中年是基因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而来的,包括物竞天择的演化,心理和行为的演化及基因的演化三个方面。
在这当中,物竞天择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把中年人类塑造成了今天的模样。
其次作者基于自己动物学和兽医的背景,拿人类和动物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类头脑的需求使得他们的生命步调和其他动物不同。
人类的一生都在投资,特别是成人,会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发育中的儿童的头脑,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亲本投资”,人类父母投资的时间、复杂程度和严苛程度都超过其他动物。
想想也真是,父母从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启了投资的模式,出生前的胎教,出生后的养育,教育,孩子长大成人了还要操心他们的工作,买房,甚至婚姻和孩子的下一代……
中年人在养育下一代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惊人的固有价值,我们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说的就是这个阶段的情形,也正是责任为中年的存在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心智方面谈论中年的智能,性格、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中年时期到底是人生的全盛时期还是已过巅峰时期呢?作者通过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年龄群体会使用不同的大脑运作程序来执行任务,相同的心智,大脑的运行方式不一样。中年人的大脑处理事情的方式与年轻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表现优于年轻人。
“生命时钟”在中年大脑中地走动使中年人的思考过程彻底重组,并表现出卓越的认知。
总的来说,中年人的大脑在中年时期达到了认知能力的巅峰。
不可否认,中年时期明确独特的心智使中年人将注意力转向内在。比如说一个中年人在一件事情做砸了以后,通常的反应不是固执地再做一次,而是认真地回顾问题的所在,重新思考未来如何成功。
思考方式的改变使中年人的大脑发生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因此很多时候中年人并不是靠经验取胜,而是靠他们独有的洞察力。在他们大脑中存储着大量的信息,使他们更能够从全局思考事情,而不会被细节迷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身边的那些中年人办事沉稳的原因。
第三,从性爱、恋情、更年期来评估中年的意义。
一提到中年,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年危机”,似乎中年危机是人类中年的必经之路。
而作者班布里基则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中年危机,是因为中年危机说的是大家想听的事,甚至还带了点浪漫英雄式的色彩。中年危机的概念没有心理学依据,这种抽象的概念很容易让人把一些小变动或恐惧掩盖起来。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否认中年危机和忘掉中年危机才是中年人解决所谓中年危机的最好方式。
除了中年危机,书中更让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年人到底该不该生孩子”。
自从国家放开二胎,生不生二胎就成了人们日常讨论的高频话题。最为尴尬的是一些40岁左右的女人:不生吧,总觉得有那么一些遗憾,再不生就真的生不了了;生吧,一准儿就是和高龄产妇,说不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后患。
当然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中年再生孩子的确会有风险。第一高龄产妇可能会有怀孕并发症,其次母亲的年纪会影响婴儿的健康,主要问题就是唐氏综合征,第三个问题是父亲的年纪也会影响婴儿健康,最后一个风险就是产后养育的问题,父母的年纪可能会对子女造成心里影响。
虽然中年为人父母并不比年轻父母差,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年生孩子的确没有青年时期生孩子更优。
不过,对于中年人来说,最大的困惑还不是生不生孩子,而是长大的子女离开家庭。
同事王姐的孩子去外地上大学了,当大家都在羡慕她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轻松一下时,她却表现出了满满的失落感。
她说:“孩子在家时,总是想着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干,等到孩子真的离开家庭了,又不知道该干啥好。”
王姐的所处的时期就是中年人常遇到的空巢期。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父母其实可以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发展个人兴趣或者充实夫妻之间的性爱。
正如作者所言,《中年的意义》这本书并不是自我成长的书,他也并没有教人们如何度过中年。
班布里基通过三个主题和18种定义展现了中年时期的各种风貌,他会告诉你中年人的大脑更为发达,心智更为成熟,他也不否认中年会遭遇变老的事实,他只是想与所有曾经、正在或将要经历中年的人分享这样一个故事:人类的中年不是负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经验,是变化而不是危机。
这本书的独特意义在于,它看似在从人类的基因和演化讲中年,事实上却在阐明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规避演化,每一个人都能自主地选择做什么。
粱实秋在他的散文《中年》中曾这样写到:“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想这大概也是《中年的意义》想要表达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