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是自我的认知,是亲子关系的融合,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读写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基础教育要求的核心技能之一,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通过广泛的阅读养成情趣,积累知识,激发灵感与创造力。阅读、游戏、运动、日常作息、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等,构成了儿童的生活。阅读与运动、游戏一样,遵循着事物的基本规律,自然地发生在生活场景中,有趣的时候居多,也有叫人流汗、感觉无趣的时候。阅读贵在起步,没有起步,就没法体会阅读的趣味,无法从阅读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支持。
《哈利·波特》在全世界大畅销。人们对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的态度,有意思,并且有意味,值得回味。
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布克奖得主A.S.拜亚特(A.S. Byatt)、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等人都是《哈利·波特》的批评者。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哈利·波特》的热销是世界人民阅读能力的极大衰退。他认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缺乏想象力,到处都是陈词滥调”,并称“《哈利•波特》现象”是“可耻、愚昧的文化潮流”。拜亚特抨击《哈利·波特》是水准低下的“编造的戏法”,缺乏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技巧与严肃态度,只能迎合那些想象力发育不良的读者。莉迪亚•戴维斯说起让她失望的书,她说,本以为和儿子一起读《哈利•波特》会很有趣,但读第一部时就发现作品既单调又肤浅,人物角色也算不上有趣。她的儿子同时在读《黑暗元素三部曲》,而这一部则入了母亲的法眼。
很多人可能会惊愕于哈罗德•布鲁姆他们的判断,哈罗德•布鲁姆因此被C.S.刘易斯(C. S. Lewis,1898-1963)称为“阅读活动最合适的监护人”“应该读什么书的最佳评判者”。拜亚特则被评论,要么是“肩披着高等文化的斗篷”,瞧不起“大众流行的作品”,要么就是出于对罗琳商业成功的“嫉妒”。
哈罗德•布鲁姆的思想可以集中地表现为:如果读者不能借一本书来丰富充实自己的思想、精神或者人格,那为什么还要读它呢?那不是真的在读书。
除了这些批评家,还有不少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反对《哈利•波特》。他们主要从儿童成长的角度,认为《哈利•波特》的格调过于“黑暗”,有很多不应该出现在“童书”中的“残忍”“恐怖”的内容,因此反对学校图书馆收藏《哈利•波特》,甚至提出禁止孩子们阅读。
当然,这一切的反对都没有能够抵过《哈利•波特》的风靡,孩子们收集并且阅读这套书,很多人为这本书叫好,形成一种阅读热潮,造就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我们从分级阅读角度来看,3-8年级的学生都会对《哈利•波特》系列书籍感兴趣,作为受到高关注的书籍,适合吸引儿童关注阅读。但这些书比看起来的要难读,从阅读的层级上更适合其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难度的阶梯上来说,《哈利•波特》没有伴随一代儿童成长的阅读学习阶梯。
再从其他层面来看这套书。实际上,系列书更多地塑造了阅读习惯,加深了阅读情意。作为阅读推广,《哈利•波特》是难得的推广利器。系列书让很多孩子初次尝试了阅读长篇,体会到了让人着迷的阅读。如果要求得多一点,那么既需要像《哈利•波特》这样的书将人们引入阅读,也需要公共知识分子推荐更多的有营养的好书,自然而然、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地帮助孩子发现更多,领略更深。如果一个阅读者喜欢《哈利•波特》,还可以读哪些书,这样的题目是受欢迎的。从阅读能力的培育来说,如何让阅读层级递进,也是推广的延续。同时,对于相关内容的解读,帮助阅读者打开思路,放飞想象,也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之路有数不清的起点和方向,儿童阅读可以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出发,从《小猪唏哩呼噜》出发,从《夏洛的网》出发,从《柳林风声》出发……这些有趣的、明亮的、富有吸引力的、欣欣向荣的书,都是能够推动儿童出发的马达。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在《朗读手册》上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读得越多。”阅读者思考其自身与书籍之间的互动,获取互动之间的关联,理解从书籍之中所得,起步之后,如何走向深入,值得深究,值得我们为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