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一本健康杂志写的专栏文章,里面说内容,也是我现在饮食想追求的。只是嘴馋且惯性难改,到现在依然是喜欢肥厚之物。譬如红烧肉,譬如猪大肠,譬如和牛,譬如烤鸭。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的身高是174厘米,体重54公斤,腰围60厘米。这样的身材指数让同班女生很是羡慕。只因为太瘦了,脸上基本没有肉,加上两颗龅牙,这副长相让师兄英壮给我起了个外号“鬼”。不过这个外号流传范围有限,还没叫开,我就毕业离开校园了,外号也就慢慢湮灭在同学间只是偶尔的联系中了。
曾经的我
改革开放的初期,物质还比较匮乏,这也是我的大学时代。那时候什么都敢吃、什么都好吃,而且还怎么吃都不胖。惯性让我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吃喝,身体却迅速的胖了起来。几年的时间,体重增加到75公斤,腰围90厘米,从一个瘦子变成了一个胖子,到现在依然是一个体重严重超标的胖子。原因无他,肥厚之物吃的太多。
很多时候人们对肥厚之物的喜爱是基因的作用。人类之初那些年月,茹毛饮血也还吃不饱,长期饥饿状态和肉类熟食的美味以及对进化的作用,使得对动物蛋白丰富的肥厚之物的喜爱烙印在人类的基因里,即使物质极大丰富后,这样的基因作用依然存在。只是因为人类过上好日子的时间与祖先顽强向现代人进化历史相比,短到趋近于0。相比于人类社会进步速度,基因的改变是缓慢的,滞后的,这也就是现代富足之后的人们依然喜欢肥厚之物的原因了。
人是感性动物,感官享受总是让人留恋的、喜欢的,但很多时候也需要理性来规整自身的行为。肥厚之物是感官享受,不加节制,不可避免会带来对身体健康的伤害,这时候理性就会出来了,用知识的力量来限制感官的无节制。说到底这是文化的力量。人类文化源于饮食,到今天来规范饮食、限制饮食,现代文化产生的饮食健康理念,文化对人类的进食行为进行约束,外在的观点看法成为内心的需求(谁不想健康长寿呢?),从而在饮食合理化前进了一大步,轻食也就应运而生了,轻食潮流兴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说的轻食,不是食物的品种,而是一种进食观念和选择食物的观念。一是不要吃太饱,二是摄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要适量。
轻食于我具体是两个方面:吃的内容,也就是食物种类的选择。虽然内心喜爱,但是有些爱吃的必须节制,甚至放弃。爱情有别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之说,食物也是如此。生有涯吃无涯,放弃是为了见识更多、吃的更多更长久。另一个方面就是进食的节奏了。常说坐下七分饱,站起正合好。坐在桌边觉得吃饱了,站起身来你就会感觉吃多了,吃撑了。细嚼慢咽可以减少进食量,还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科学研究证明,饱没饱是由脑子决定的,由胃到脑需要时间,同时唾液对消化很有帮助,慢嚼唾液分泌多,同时也给了大脑一定的反应时间。
轻食对于现代人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吃的清淡一些,吃的少一些。这样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大致是有好处的。这是环境的要求,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时尚观念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