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生于1398年,卒于1457,明代名臣,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后官至少保(从一品),世称于少保。于谦一生的功绩主要有四: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起兵谋叛,时任御史的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弃乐安城投降,宣宗命于谦数说他的罪状。于谦面无惧色,声色震厉、义正言辞地数落了朱高煦的罪状,朱高煦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为此,宣宗很赏识于谦,官拜江西巡按。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领袖也先分兵四路大举入侵,宦官王振建议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大战中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大军直逼明朝都城下,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驳斥后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于谦以国家安危、民族大义为重,挺身而出,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说服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九月,拥立郕王朱祁钰即帝位,即明代宗。
同年8月23日,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大臣们集体请求郕王将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宦官王振灭门九族。王振的党羽马顺出来斥责言官。给事中王竑忍不住上前殴打马顺,朝臣们同仇敌忾,一起动手打死了马顺,还把王振的其他同党毛贵和王长随打死。朝上秩序大乱,郕王害怕得要起来逃跑,于谦急中生智,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惊魂未定的郕王,告诉郕王宣谕不予追究百官的责任。这才使得大臣们才安定下来。
同年10月1日,也先大军攻破紫荆关。10月11日,也先大军兵临明朝首都北京城下。代宗擢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于谦通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组织了城内兵卒20万,日夜操练,与都督同知石亨等分兵九路把守北京的九个大门。决战中,于谦亲自督战,力挽狂澜,大败也先大军,将其残部打到关外。自此,大明完胜北京保卫战。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归还英宗,代宗将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代宗病重,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设计诬陷于谦,都御史萧维祯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杀他。徐有贞(即侍讲徐珵,因建议南迁遭于谦驳斥,后代宗弃用之。后改名有贞,与石亨等拥立英宗复辟。)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于谦,其子于冕充军。
通过对上述于谦的四项主要功绩来看,于谦是是一位忠肝义胆和正义、忠烈之士,是一个有勇有识的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我认为,他的死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于谦自己。他的政治觉悟不够高,在皇权至尊的封建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看到的仅仅是国家危亡、民族大义,但他忽略了英宗和代宗之间的皇权博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于谦是明朝皇权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二是英宗朱祁镇。根据史书记载,于谦死后,英宗朱祁镇曾经多次问及于谦事,都被石亨、徐有贞等搪塞,明宗对此也有悔意。但是他不明就里,听信谗言,以“意欲”谋逆罪处死了于谦,这是否是对于于谦曾经拥立代宗的一种惩戒,也不得而知。
三是徐有贞和石亨。徐有贞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佞小人和政治投机者,为泄私愤,以“此举无名”的莫须有罪名进谗,陷害于谦。石亨则充其量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为了一己私利,与小人勾结,不记战友旧情,陷害忠良。
明成化年间,于冕获赦,为父平反,明宪宗朱见深(英宗之子)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朱翊钧改其谥号为“忠肃”。“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12岁时做的一首明志诗,即著名的《石灰吟》中的其中两句,这两句诗句也是于谦一生的精神写照。今北京、杭州均建有于谦祠,为后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