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要说的是一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喜剧电影《驴得水》,这部电影在观众中获得良好口碑,且被一些影评人评为“近年来国产影片中难得的带劲电影”,甚至一些文艺公众 号主动为其“鼓与吹”,就在于《驴得水》难得地接地气、紧贴现实生活与含混其中的政治隐喻,不过用“荒诞”揭示荒诞,终究是一地鸡毛,凸显出人性的荒漠。
《驴得水》成本1500万,票房1.7亿,票房回报11倍以上,浙江的刘先生平时喜欢看书写作,偶然的机会在公众,号“影视新纵向”里经过对这部片子的详细了解认为这部片子很具有时代抨击意义,愿意支持这部影片上映,拿了10万元申购版权,电影上映后票房也没令他失望,收益足足翻了6倍多也就是60多万!
其实有影评说《驴得水》就是为“改良派与口炮党”量身打造的一部电影,原因在于持续近一年来的高压,自由知识分子内部产生了分歧,于是爆发“改良派与口炮党”之争到近期演变成人身攻击,于是乎有人发现,无论是改良派还是口炮党他们都有“人性污点”,这就是电影《驴得水》所印证的“人性现实”。导演近乎上帝的视角,的确可以用揭示人性的“卑污”来讨好观众固化的思维:知识分子不过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有高尚的“理想情感”,但在行为上却是“小人”,不论是自认可以运筹帷幄“行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老校长还是口炮党代表铁男,最后都在考验中败下阵来。
自私、钻营,不仅是小知识分子群体,也是目前中国每一个群体的普遍现象,所以《驴得水》被认为是具有现实批判性的好电影。这也是电影讨巧的地方,所谓的现实批判不是批判社会制度而是人性的现实处境,它也巧妙地揭示出不受监督的权力的异化,如同影片中掌握教育资源的特派员,在没有程序正义的情况下,社会公义就不可能实现,而影片最终导向的“人性审判”,足以消解我们对一切制度的热望,所以“网红”作家叶海燕说《驴得水》看了之所以让人难受,就在于它是一部紧贴现实,事关未来无解的悲剧。
这样一部充满人性探究的电影,这样一个在嬉笑怒骂间反思人生的故事,这样一座埋藏着各种辛辣内涵的学校,终归从心灵深处真正的触动了观众的心。尽管没有大明星,没有豪华制作,但那座人烟罕迹的小学,那个被烧掉的驴棚,那位在枪声中结束的女子,那段“三万和十万”的潜规则,已然深深撼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