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他们在找寻什么?——电影《三峡好人》

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因为他的真实、他的原生态,他拍电影采用写实的手法,感觉就像纪录片,反映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另外一种美——真实感的美。

贾樟柯电影反映的群体,大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读完小学或初中便出门打工,他们的生活没有深度和内涵,但其朴实的生活却诠释着生活的艰辛和哲理。

电影剧照

早就耳闻《三峡好人》是一部获奖影片,听说该片在国外获奖很多,什么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亚洲电影最佳导演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但国内没有公映,一直想看。今日休假,在家得闲,无意中看了该片,一贯的风格,一样的纪实感,一样的没用影星,一样的冲击力。

该片讲述了两个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小故事。故事1:讲的是一个叫韩三明的山西农民工到三峡库区寻找自己十六年被解救的(花钱买来的)妻子,想看一眼自己女儿,在三峡库区发生的事;故事2:讲的是一位来自山西的护士——沈红,到三峡库区寻找两年未见的(故意躲着不见)丈夫。两个故事看似很简单,却回味悠长。

电影开始,林冲夜奔的背景音乐响起,出现了一条从四川奉节县开往上海崇明岛的船,长镜头扫过船上的几十多个农民,蛇皮袋行李,黝黑的面庞、杂乱的头发、油亮的皮肤,凝滞的眼神……看船上的人们: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抽烟、有的在看手相、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发呆……那么真实,让我仿佛回到年轻时上学放假开学,在拥挤的绿皮火车里。

电影用一个个舒缓流畅的长镜头,缓缓掠过百转千回的长江、云雾缭绕的山脉、人头涌动的码头、摇摇欲坠的废墟、拆迁房上面白色的打着圈的“拆”字、幽静昏暗的旅馆、逐渐萧条的小镇、破败不堪的工厂、正在修建的雄伟大坝、麻老大煮面吃面……,一个个镜头带着浓浓的伤感意境,让淡淡的忧伤在心间蔓延。

电影剧照

影片就在这种缓慢的、感伤的镜头下慢慢呈现。两个从山西到三峡,千里寻亲的男女主人公,两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结局是一个失落释怀而去;另一个则满怀希望、坚定地离开。

影片中人们如同田野中的野草般有生命力,是中国底层百姓真实生活写照,看后让人们沉思不语。

电影剧照

影片所选取的部分场景,都是我们熟悉的,曾经引以自豪的地方,现在却被遗弃、被破坏成为遗迹,这些地方如同圆明园的残骸,具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曾经繁华热闹的家园,现在变成瓦砾遍地的废墟、千疮百夷的残垣断壁;那曾经热火朝天的工厂,变成了铁锈肆无忌惮蔓延的“红色沙漠”:一节节长满铁锈斑斑的巨大铁管,一滩滩油腻的红色污水,一台台死寂般冰冷的机械设备……世界好像正被一个巨兽吞噬。

电影剧照

他电影中演员都不是职业的,由群众演员本色出演,这反倒使影片充斥着一种纪录片写实的味道,贾樟柯的妻子赵涛在该片中演女主角,她的表演很自然、很质朴。记得一个镜头,三峡天热,她吹电扇,她的脑袋随着电扇左右摇摆,还揪起自己上衣,让风吹进衣服里。她用矿泉水接水喝,每次接一点,喝光甩干,放进包里,老百姓日常动作,一种很自然的、真实的美。

电影剧照

他们来三峡在寻找,看到了回不去的故乡。

山西女护士沈红千里寻夫,她在寻找自己的爱和自尊,经过这次寻找丈夫的征程,她已觉察失去了丈夫,但当面要个说法。在库区她见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让她感觉放手也许更轻松,只是那种感觉是酸楚还是轻松,无从体验。

电影剧照

农民工韩三明要见见被解救的前妻和女儿,结果却让人苦笑不得。三明的前妻麻幺妹,三千块被拐卖到山西后,渴望被解救,渴望回家乡,而当她被公安解救终于重获新生,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之后,却经历了活生生的生活苦难与现实,迎接她的是比山西更糟糕生活和沉沦。她生活很不好,跟一个跑船的混口饭吃,见到韩三明时,她说“十六年了,你怎么才来找我。……那时我太年轻,不懂生活”,竟然欢喜的完全接受了三明,还埋怨韩三明来的太晚了。活生生的现实褪去了虚幻的色彩,现出了原形。三明在找寻幺妹母女的过程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变戏法的,开摩的的,出租房屋的,开船的,挖煤的,拆迁的,社会上混的……各种角色的生活内容,就像现实生活直播。

电影剧照

麻幺妹十六年的等待,沈红两年的等待,东明家形态各异的钟表,考古队正在挖掘的西汉古墓,加深着影片的维度和纵深。可两千年历史的奉节,却被炸掉、敲烂、砸毁、拆除,在刺耳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和飞扬的尘土中,坍塌成一片废墟。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民工们、“摩的”司机、旅店老板、小马哥、开船的……所有三峡库区的人都正在失去自己的故乡,正如沉在三峡水库下的县城,被现代化建设消灭的平房、麦田菜地,我们所有成长的痕迹都被夷为平地。

我们的家乡在哪里?是十元人民币后面的夔门?还是五十元背面的壶口瀑布?难道真如电影表现的一般,我们的故乡,在金钱上。影片的这一幕真乃神来之笔,故乡已被金钱所占有,成为了纸币上的纪念物。

乡关在何处?在心里。

电影剧照

正在失去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廉耻心和道德底线。“小马哥”为了50元钱,为斌哥去砍人,却被打死埋在砖砾之下,《上海滩》的铃声在空荡的废墟上回响;县里女人为了生活,出卖身体,成了暗娼;麻幺妹为混口饭吃,委身于船老大;还有人,为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还有冷漠,讨薪女工轻描淡写地说起丈夫的断臂,韩三明与工友们轻轻松松说着矿工们司空见惯的死亡……他们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中,渐渐失去社会愤怒和知觉,我们何尝不是一样?幸好人们还有怀旧情怀和热心肠,上海滩和好人一生平安,给出暗示,韩三明安葬了小马哥,在其照片前燃起三根香烟。

电影剧照

很喜欢影片中所配的歌曲,把你拉入当代,很有特色和寓意。这些歌曲有拍电影时,正在流行的歌曲,也有风靡一时的老歌。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嘴里唱的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小马哥和韩三明的手机铃声《上海滩》和《好人一生平安》,还有“是谁淋湿了我的眼睛”和沈红夫妻江边分手时跳舞的伴奏音乐,再到最后的《酒干倘买无》。这些真实而有质感的现场音乐,增添了影片的情趣和韵味,准确地烘托了影片的蕴意。

《酒干倘买无》是一首献给父亲的歌。据说该片即将杀青时,导演父亲去世,他就借片中走穴的光头歌手,深情而狂野演唱的《酒干倘买无》,献给刚刚去世父亲,作为永久纪念。

影片结束时,仍是影片开始时的那首民谣,韩三明带领一伙四川民工要去山西挖煤,驻足回首,看见一个走钢丝的人,好似天空行走,虚幻,危险。他们未来正如高空走钢索人般摇摆不定、命悬一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
    生是过客阅读 1,382评论 0 10
  • 讲实话,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特别深的触动,没觉得让人觉得惊诧的,或是心绞着痛的感觉。 故事非常简单,无非是...
    卷花鹿_阅读 841评论 0 0
  • 梦境里享受的感觉 那可能就是真实享受的感觉 不在乎是谁 无法抗拒的是感觉… 人文主义 自由主义 …… 都是无法说服自己的
    茄子要盐水阅读 196评论 0 0
  • 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忘不了,清晨,阳光撒下,嫩绿的...
    暮辞yi阅读 59评论 0 1
  • 无论如何,不要自己折磨自己。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
    绝顶不聪明阅读 16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