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掌心书
[一 ]
二十二年前父亲在村里买了块地,建了两层楼,楼上简单粉刷了几个房子,带着五个孩子在里面生活了十几年。
父亲一直以捕鱼贩鱼养家糊口,母亲种菜卖菜帮补家用,把五个孩子养育成人,并供读出来了三个大学生。
[ 二]
母亲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一只,跟在父亲身后跟了一辈子,父亲是她的翻译官,是她的字典,是她解决一切问题的超人。
大概在七八年前,母亲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肾不好。医生说必须严格控制住病情,否则容易转变为尿毒症,不治之症。
接下来几年里,父亲带着母亲辗转各大小医院,公立医院,私人门诊,退休院长,赤脚名医,中医,西医……得到的结论无一不是,无法根治,只能控制。
父亲一直想把三楼建起来,把房子重新装修好。自从母亲生病后,父亲就再没提过,全没了心思。
母亲的身体状况明显每况愈下,头痛,眼晕,腰酸,周身乏力,严重时下不了地,田里的菜全荒了。
大概三年前,邻居介绍了一个新的省级退休院长医生,在临市自办门诊。父亲立即带着母亲去看。腊月里,天寒地冻,父亲母亲一大早起来,父亲穿着平时的黑灰的大棉袄,母亲穿了最喜欢的大红绣花外套,父亲开着摩托车“呼哧呼哧”地载着母亲出门。到晚上两个人才回来,带回了一大袋药片,还有中药,脸上现出了久违的笑容,医生说,母亲的病有得治了。
母亲的药片每天吃两次,父亲把各色药片从大大小小的袋子里择出来,配好数量,给母亲吃。
吃了几个月后,母亲复诊的结果病情真的有所好转。母亲到现在吃了三四年的药,父亲为母亲配了三四年,一次都没落下,严格督促母亲吃药休息,每每哄她,只要你病好了,我就带你去广州玩,上北京看长城。
母亲啐过去,明知道我不敢坐车,还净编有的没的来骗我。
母亲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外婆家与父亲家在同村,仅隔一个菜市场,小时候经常拎了母亲手里递过来的鱼和菜,穿过市场,步行不用15分钟送到外婆家去。当下那么流行的诗和远方,在母亲的意识里是不存在的,对于她而言,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她和父亲的家,以及她娘的家,那就是她命中的全部。
当她的孩子考上大学,要去远方上学,母亲在父亲面前抹眼泪,总觉得孩子怎么去了那么遥远的世界,害她朝夕不得见,早知道还不如别读那什么大学还好。
[三 ]
母亲的身体逐渐好起来,脸上逐渐有了血色,双腿也健硕了,又能下地种田了。
母亲把田里的菜又捣鼓到市场上去卖,母亲不会踩车,连自行车都不会,父亲每天载着母亲去市场,又算好时间载她回来。孩子们都长大了,都劝母亲别再那么辛苦,在家享福就好。母亲每每嘴里答应了,转身依然忙碌起来。孩子们生气地说,叫你别折腾了偏要,你折腾也就算了,还连累我爸,那么忙还要老惦记着去载你。父亲就站在一旁笑,说,随她啦,她喜欢就好啦。
母亲是真的喜欢去卖菜,卖完回到家,一遍一遍从她的口袋里掏出她的钱,一元几角的皱皱巴巴的,一张一张地数,怎么数都不尽兴。一边数一边晃,说,看,我今天的药钱又有了。
[四 ]
母亲病情稳定后,父亲把三楼建起来了,整座楼贴了瓷砖,豪华装修一番,买了新家具。父亲对母亲说,你好起来了,我们好好过日子。
父亲和母亲的好日子,大抵就是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相守相伴。 每天父亲和母亲歇下活,在家里看电视,母亲喜欢看古装剧,听不懂话又看不懂字幕,看一下吵一下父亲,嚷嚷道他们说什么了他们说什么了。父亲一边给她准备着药片和水一边给母亲翻译。一部剧母亲反复看好几遍,父亲翻译好几遍。母亲总心急火燎地问,父亲总温柔地答。
[五 ]
父亲对母亲说,到时我们要走了,你一定得走在我前头,我才好把你的后事料理得妥妥当当,要是我先去了,谁来料理你啊。
大抵,这也是他们之间最美的情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