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按照郑国预先制定的计划,在盟约中下了毒誓的“亳之会”并非其与中原诸侯和解的最终步骤,而是要借此调动楚国与晋国竞争,来选取强者作为其最终倒向的靠山。
鲁襄公十一年(前562)的次战:秋季围郑之战与“萧鱼之会”
楚国一方面可能由于天气等各种自然原因没有能力在夏初的诸侯伐郑时及时救援,另一方面可能考虑到后勤的压力问题而缺乏继续与诸侯进行消耗战的信心,于是不得已向秦国要求出兵支援,并一直拖到“亳之会”后十七天的秋七月丙子才抵达郑国,并组成楚、秦、郑联军伐宋:
……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左传.襄公十一年)
诸侯的愤怒可想而知,因为此距离会盟才过去没多久,可谓“口血未干”。各国军队经过三个月酷夏的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刚刚返回不久,就马上要面临再次出兵伐郑。
周历建子,也即以夏历的冬月为正月,那么秋九月只相当于现在公历的七月。诗云: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诸侯几乎不考虑马上到来的秋收的问题,在九月中下旬出兵。此一方面是基于诸侯已经安排了完备的分兵安排,譬如鲁国的“作三军”以应付战备,同时还能够兼顾农忙;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出兵也可以破坏郑国的秋收,以达到将其迫降的目的,同时估计秦、楚考虑收获的压力也不会出兵救援。
此役的进展果然如郑国最初所计划的那样波澜不惊:
……九月,诸侯悉师以复伐郑。郑人使良霄、大宰石㚟如楚,告将服于晋……郑人使王子伯骈行成。甲戌,晋赵武入盟郑伯。冬十月丁亥,郑子展出盟晋侯……(左传.襄公十一年)
从时间上来看,九月诸侯出兵围困郑国不久,郑人就同时派人向晋、楚双方表面了立场。从模式来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成”,而是郑向晋正式投降了,因为九月末的甲戌这一天,晋新军将赵武采用了“入盟”的方式完成了双方的和约。而两周后的十月中旬丁亥日,郑“为政”公孙舍之(子展)出盟晋侯,至此晋、楚间围绕郑国的长期争夺战落下帷幕。
鲁国在此役中仍然以国君领衔,以一军随同出征。在十二月初戊寅日庆祝郑国重回北方诸侯怀抱的“萧鱼之会”上,晋侯派出当时仍担任“大行人”的羊舌肸(叔向)向诸侯通报这场争霸战争告一段落的正式决定:
……十二月戊寅,会于萧鱼……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公使臧孙纥对曰:“……寡君闻命矣。”……(左传.襄公十一年)
由于《春秋》在这一会议之后记载了“公至自会”,可见自从九月联军伐郑起鲁师就一直在前线。那么臧孙纥的出现则可以解释当时随军出战部队的统帅是谁。按照道理讲,大司马或者大行人都可以充任外交工作的主官,如果以臧孙出面,那么至少说明统帅右军的季孙宿以及左军之佐叔老都没有在场。因此可以认为襄公十一年秋季伐郑之役以及冬季的“萧鱼之会”鲁国以中军参加,则大司徒仲孙蔑和大司寇臧孙纥均跟随鲁襄公在场。
如表,鲁国在先后以季孙宿帅师参与襄公十年冬围郑、以叔孙豹帅师参与襄公十一年夏围郑之后,终于轮换到以仲孙、臧孙率领中军参加了襄公十一年秋的围郑之役。
此也证明鲁国确实在卿序上面确乎采取了B模式,也即司寇的位序高于大宗伯和大行人:
如表,只有这样臧孙纥出现于此役的局面才得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