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和儿子一起到广州看我妈,临走的时候,妈妈给了一袋零食——蓝莓李,说是可以在回去的火车上无聊的时候吃。
返家当天的动车太拥挤,没顾得上吃,于是零食被带回了家。过了几天,我突然想起了那袋零食,不由地拆开了。里面是一小袋一小袋的独立包装。儿子吃零食吃得起劲。看他那个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想要尝试一下。
正在我打算打开另外一小袋独立包装的时候,儿子突然大声地叫我不要动那袋零食,同时用手捂住了袋口。我突然生起了一种很不爽的感觉。心想,你怎么可以这么独食呢?
正在我这么想的时候,儿子指了指一个开了的独立包装袋,示意我把袋里还剩的一个李子吃掉。这下我终于明白了,儿子是想跟我分享同一小袋里的李子。
一种很羞愧的感觉继而涌上我的心头。我居然用“自私”来揣测儿子的行为。如果不是当时我按捺住自己的情绪,也许我的一些指责和教育的话会很快出来,也许一场亲子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我想起了之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主持人问一个小朋友:“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小朋友回答:“我想当飞机驾驶员。”
主持人继续问:“如果飞机快没油了,飞机上有很多乘客,但只有一个降落伞,你怎么办?”
小朋友回答:“我会请乘客系好安全带,我背着降落伞跳下去。”
全体观众哄堂大笑,并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觉得小朋友太自私了。
谁知,小朋友哭了,说:“我只是想快点出去,然后再回来给大家带汽油。”
我们无时不刻不把自己的惯性思维强加于别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断章取义。
回想我们当家长的,又曾经误读过多少行为。当孩子不愿意上学时,我们就赶紧给他贴一个“懒惰”的标签;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马上就给他贴一个“自私”的标签;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就给他冠以“脆弱”的标签;当孩子将别人的东西带回家里,我们会很担心地认为孩子在“偷窃”。
我们总是很容易将标签贴出去,却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孩子的眼中,我们是权威,但滥用了权威的角色。在这种评价体系之下,我们找不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纯真善良的心。
曾几何时,我们关上了耳朵,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呐喊:“请理解我。”我们以为,孩子就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非暴力沟通》书中曾提到: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观察,提醒自己不要做“评判者”,观察自己和孩子当下的行为和感受。
不管孩子做什么,我们该停下来,倾听孩子,而不是那么快地将自己的评判给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