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看多少本书?
100本?50本?还是10本?
据统计,2017年的时候中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到5本,算上电子书的话,也不到10本。平均到每一天的阅读时间是9分钟,而每天人均用手机上网的时间竟然有两小时。
可见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喜欢看书了,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娱乐。
早在1985年尼尔·波兹曼就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会逐渐取代纸媒,时隔三十多年,现在媒体流量前面的依旧是以娱乐为主的媒介,只不过是把电视换成了手机而已。
娱乐内容在当今已经几乎成为吸引大众的主流
电影界追求视觉刺激,精彩特效的动作片,小成本但剧情搞笑的喜剧片,无剧情无演技但有当红明星的流量片,纷纷把观众的钱赚的盆满钵满。而那些文艺片,烧脑片,纪录片等看得时候需要深思,看后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反而经常容易在院线铩羽而归。
电视上综艺类节目,相亲类节目,各种雷剧神剧充斥着各个电视频道,而访谈类,科普类,教育类节目以及严肃文学拍出来的电视剧却寥寥无几。
手机上新闻里也多以明星,体育,情感,社会奇闻等方面的内容更能博读者眼球。
大家一直沉浸在娱乐化的时代里。
在这个时代,读书不算是主流,看电影,看综艺,听故事才算主流。
这里肯定会有人质疑我,说现在的新媒体下,利用手机也能增长见识,学习新知。每天听各种付费节目,用手机浏览各种信息也能有提高和成长。
话虽如此,可是一方面娱乐化的内容的确更容易被人接受,而看这方面的内容明显比利用新媒介学习的人要多。(这里指的手机,平板电脑等),另一方面读书会比依靠其他形式的媒体学习更有效。
一本稍微有点质量的书,它的内容是作者对于自己多年思想的总结,将之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本身就是对自己知识的凝炼,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内容的逻辑性也体现在书中。
读者在看书中的内容时,由于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控制信息摄入的快慢,这样在看书的同时,大家都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这一张不明白,跳回去重看,或者直接停留在这一页,思考后再继续下一章节。
而音频类视频来的节目,速度无法掌握,很少有人会听一半没听懂,再中断,理解之后再去听。这种内容载体没有留给大家更多的思考时间。
而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从书中转化而来的,而为了便于传播,通常在转化过程中会有所删减。其逻辑性,思想深度上不如原书。
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听书类内容,虽然很多思想也是来自于书中,但是受限于内容的播放时长,必然会对一些内容删减,一段20分钟的音频,不超过万字的解说稿,怎么能完整地表达出几十万字的原著精髓呢?
可是即使如此,人们依旧愿意选择泛娱乐化的内容。因为看一部轻松的电影,追一部剧,远比读书要来得轻松。
所以在大家都追求娱乐的时代,如果你有读书的爱好,那必定会不如一般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