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粗糙的牛皮纸封底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对先生也对于我。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思念了。正是这份思念,让我们能够重温过去和他们再聚聚,也让他们没有真正死去。就像疑犯追踪的最终季里TM对Harold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会孤独死去,但如果你对某人很重要,哪怕只有一个人记得你,那么也许,你就永远不会真正死去。”
《我们仨》不仅让杨绛先生一家相聚,也引了“管城子”及圆圆与我相见。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极为有趣的人,无论是拿浓墨给杨绛开花脸,还是低调又得意地炫耀自己会划火柴,又或者是“鹅求四足鳖双裙”的吃货,都增添了几分顽皮劲。怪不得钱媛觉得他俩是妈妈的顽童,爸爸还不配做哥哥,只配做弟弟。但同时,他是名实实在在的大学者,杨绛和钱媛娘俩的任何问题只消问一声,他准能解答;他的心又是淡泊的,认为“有名气不过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杨绛眼中,圆圆像极了钟书,令她觉得惊奇又有趣,或许是强大的基因和冥冥之中的缘分才能解释这一切吧。圆圆不仅遗传了钟书的姿态,还有那聪明机敏的脑袋,甚至青出于蓝。圆圆头记得其他人不曾在意的长串地址,令全家人倍感惊奇,外公直叹“过目不忘是有的”;她十一岁已觉《少年》杂志不够味,令爷爷刮目相看,认定“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一人耳”。恐怕只有遗传的天性与家庭的教育,两者共同作用才会有如此优秀的结晶。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的起跑线中的一部分就是父母本身啊!想到自己小时候对文学不感冒,大概也是受父母的影响,虽然有些遗憾但也只能如今奋起直追了。
人世间没有故事里的美好结局,也没有单纯的快乐。最后结局有好有坏,快乐也会掺杂着烦恼和忧虑,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充满着五味成杂和悲欢离合。好好珍惜生活里美好的东西,毕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永远记得与相亲、相爱的人一起过着的平平凡凡的小日子,他们就不会真正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