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初次听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忘了,隐约好像记得是在“得到”中,有一门专门的算法课程。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你如何对人生中的事件进行算账。不知道这个理解是否正确,但目前的水平只能理解到这里。每个人都有重视的或觉得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算法的核心内容。我觉得加班,做好工作很重要,妻儿顾不上就等我不忙了再说;我要多陪陪父母、妻儿,工作正常的做好就行;经常陪朋友玩玩,家里人陪的少了,就少了吧。这都是人生的算法。
再次,看到这个词,是在《孤独大脑》公众号中的一篇文章。
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和另外一个人迥然不同?
通常我们都会把目光投向那些“很厉害的人”。不管这些人是我们身边的,还是遥不可及的,很厉害的人似乎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难题有两个:
1、究竟什么是很厉害的人?
2、很厉害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两个难题的矛盾之处在于,厉害的人越厉害,对于平常人来说,就越难模仿、借鉴、学习。
下面,我们先探索这个时代最厉害人们的“认知地图”,然后,指向我们的目标:
发现厉害人的底层算法。
很厉害人们的厉害之处,在于其认知模式和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满足“认知需求”的书籍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榜单:
1、(大脑)决策类; 2、(计算机)算法类;
3、科学类; 4、人文类;
在此基础上又有各种交叉延伸:
1、人工智能、强化学习。
2、硅谷模式:精益创业、亚马逊飞轮、增长黑客;
3、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非理性的原创性;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自由意志;
各条路线上的最厉害的人们,分别贡献出他们所在领域和方向的“认知”;而我们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吸收,并试图拼出一张完整的“认知地图”。
什么是底层算法?
1、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没那么大,就像蚂蚁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就像桥水基金老板说的,“我阅人无数,没见过有人天赋异禀。”
2、你自己就是一个蚁群。每时每刻,每个决策的你,每个行动的你,就是一只蚂蚁。无数个不同时刻的无数个你,叠加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智能系统。
3、蚂蚁之间的传输控制协议,是这个智能系统的算法。不同时刻的你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是你的算法。
4、该算法采用了强化学习--机器学习的一种。它能像alpha zero一样自我学习,不断进化。
我们要“机器学习”,而非成为简单的学习机器。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1、我们的认知系统,都是建立在钟表宇宙里的。然而现实却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难以计算。这既是我们的痛苦之源,也是那些厉害的人的秘密。
2、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甚至无法真正控制“自我”。大脑中并不真正存在一个中心,“我”只是由无数个“涌现”串起来的电影角色。
3、进一步,我们花时间试图控制不可预测的那些东西,却对自己自暴自弃。
我们的知识都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行为方式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牛顿时代的。
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
他们既承认大多数物质系统具有复杂性质,又知道,钟表式科学的这种典型策略在封闭环境依然是奏效的。
所以,他们尝试在个人半径里,来打造“机器”。
这个“机器”,既有符合牛顿力学的机器的意思,又是“机器学习”。
让我们看看对强化学习的描述,它强调如何基于环境而行动,以取得最大化的预期利益。其灵感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有机体如何在环境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刺激下,逐步形成对刺激的预期,产生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习惯性行为。
你的动机、欲望、热爱、梦想、自我认知、价值观,负责实施奖惩的刺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说:
“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踏上持续学习( Learning )和成长 ( Developing )的旅程。这两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 in-form-ation ),以既有的思维模式来运算资料,谈不上真正的学习,更谈不上成长。成长是指思维模式本身产生改变 (trans-form-ation)。”
是的,我们大脑神经是可以后天塑造的,每秒即逝的那个“我”,并没有被不可逆的时光之河裹挟而走,而是被写入“我”的底层算法。
这种控制与相应,与“扔个石头到水中能听到一声响”完全不同。所以经常看起来是模糊的,遥远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然而,我们只能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让其它涌现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