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活解(三)
保佑人“平安”的护身符——谨慎的“慎”字
现代的很多人已经进入了一个浮躁的状态,做事静不下心,图享受,无恒心,心神不定,急功近利,拜金、攀比与竞争,凭着侥幸心理,“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而不知。不论是功有所成或一无所成而感到无穷的压力和苦闷者,是不是应该停下盲目的脚步来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在这种物欲横流、浮躁的社会中过好轻松、安定、踏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呢?
一、真正的“慎”是知道事物本质的利弊
有一个保佑人一生平安的护身符的字,这个字就是谨慎的“慎”字。这个字还体现出我们祖先的另一个造字智慧——就是字里有乾坤。
有的人一提起“谨慎”,就会误解为过于谨慎的人容易裹足不前,没什么大出息!其实,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人造这个字的本义。“慎”字右边的“真”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仅仅用来表音的吗?
"真"本从贞洁的"贞"演化而来,“贞”字的上部分是占卜的“卜”,下面的“贝”是“一言九鼎”的“鼎”字的省写。用鼎里的炭火烤龟甲进行占卜以求真相。本义是占卜的结果化作现实。是汉人传统的一种求真过程。
用“真”作偏旁表意时,常表示本质、真相、美味、鼎、由虚变实、权力、纯、仙、正直、真实不虚假、真理、确实、清楚、明白、倒人、强力等义。
“真”在谨慎的“慎”这个字中是“本质”的意思。“慎”的偏旁部首组合告诉人们:只有用心了解掌握了事物的本性,熟悉事物的喜恶,人才能越来越稳重。如此做了,就避免了浮华,就能静心地做适宜的事,并可避免人为造成的不利或不幸的事情。比如司机,了解了车的本性及交通规则,才能保证安全行驶。
再比如,“塑料”,塑料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其廉价、重量极轻、容量大、便于收纳的优点被广泛使用。然而,塑料一旦生产出来很难自然降解。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当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时,当时人们为它们的诞生欣喜若狂,现在却不得不为处理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的东西而煞费苦心了。 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 而且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当塑料袋被当作垃圾焚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会造成大气污染,这种烟雾对人体有害,会引发呼吸器官的疾病。有些不法商家在制作塑料袋时加入了有毒增塑剂、等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 遇到高温,放射出毒素。如果不知道塑料的这一“本质”,有些人用塑料餐具盛装过烫的食物或在高温下加热,有害毒素放射出来,长期食用,就会影响人的健康。
这白色垃圾,现在正在营造一个哭泣的地球,如果人类不加以警醒,若干年后,可能就是毁灭人类的罪魁祸首之一。
一个“慎”字,就告诉了人们一条真理,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慎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安”!
二、谨小“慎”微 动不失机
有一些词能更进一步地告诉人们怎样做到小心,如,“慎终”:做每一件事情开始前,要尽量先周到细密地“三思”考虑因果,认真对待困难,始终到底。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谨小慎微,动不失机。” 就是告诉人们:圣人警惕于细微之处,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行动起来不失时机。
古人重视修养“慎独”,就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不管有没有他人在场,都要使自己的意念、言行诚实正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有人时,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举头三尺有神明,内心再伪装,也会从他的神态和四肢上表现出来。既是暂时不被人发现,也只是时机不到。
三、不谨慎的“孔融”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孔融让梨”,他的谦让精神广为流传,有口皆碑。 但是,孔融踏入仕途后,喜露锋芒, 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 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 导致曹操嫉恨,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孔融被杀后弃市,死时55岁。妻子儿女同时遇害。孔融之死除了政治上的因素,主要的原因就是个性的过于张扬,不谨慎。 生逢乱世,恃才傲物,却与统治者针锋相对,怎能不致杀身之祸?曹操爱惜人才,众人皆知,但操所爱之才,必不可狂傲不羁,不然,终令操弃之。孔融、杨修、许攸、祢衡等皆为其类。
其实,孔融十岁时,一天,跟他父亲到洛阳,洛阳有一位很负盛名的河南太守李元礼,如果不是他的亲戚或名人去访,守门的人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 却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则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了。”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又是一片对孔融的夸赞声。
我想,这件事已经暴露出孔融的恃才傲物,不愿意听取相反意见,如果这时有人能够点醒孔融,孔融的结局大概不会是这么惨吧!历史上因恃才傲物而导致悲剧的,不胜枚举。
我们应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