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1981年出版的著作,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30年里,多少时髦读物昙花一现,早已不知所终,被人忘的干干净净,这本书却依然畅销不衰,足见其价值与读者的喜欢程度。
《美的历程》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关于传统文化发展,也读过一些书,总觉得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点的罗列,最多是面的呈现,却找不到发展脉络,没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起来,颗颗珍珠,虽然璀璨,但没有艺术之美。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阐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把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找到了文化发展的脉络,挖掘了文化发展的背景,完成了将颗颗珍珠串联起来成为项链的过程。单是看看那些大标题,就足已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想。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这条规律来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亮点,给人以启迪,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很多远古传说中我们听到更多的却是“人首蛇身”,许多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也可以看到人首蛇身的图腾,包括伏羲和女娲在内的很多“神”也是人首蛇身的形象,那么“龙”和“蛇”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渊源?李泽厚先生是这样解释这个现象的: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它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它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了解文化,不仅要知道是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答案。
实际上,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总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根源,找到它的继承关系和社会背景就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为我们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参考。
比如,在“佛陀世容”一章中,李泽厚先生对佛教文化的发展梳理出三个阶段:(1)魏、(2)唐前期、(3)唐后期、五代及宋。佛教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那时洞窟里的壁画都是雕塑的陪衬,“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雕塑)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的神,内容宽泛而不确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那时的壁画内容多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五百强盗剜目等印度佛传故事为主。这些,都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悲惨,与那个动荡的时代相呼应。到了隋唐之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雕塑和壁画则体现出另外一种风格,唐代雕塑,健康丰满,慈祥和蔼,多了些人情味和亲切感,不再高高在上,“似乎极愿解禁时间,帮助人们。”壁画里那些残酷惨烈的内容消失了,代之以金楼玉宇、城阙公阁、佛座莲花中央,钟鼓齐鸣,飞天散花,展示了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从中唐直到北宋,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后期,中上层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壁画以及雕塑的内容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菩萨笑了,供养人的形象高大起来,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远胜于西方极乐世界,壁画开始走向现实,体现了“换个在今世,人世即天堂”,世俗场景占据了佛国壁画。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对佛教艺术的发展就理清了思路。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读起来却通俗易懂,一点都不晦涩,书中还配有丰富的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各种文化现象,从而更加生动有趣。当然,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宽泛的,但是李泽厚先生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选取了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来讲述,这样就化繁为简,有利于读者掌握。作为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掌握这些内容是必要的,把我们讲述的内容放到一个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去观察,找到对应的节点,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思路,延伸我们的视线,这样才能把学生引领到一定的高度,找到探究的内容。
美的历程,希望我们能够开展这样一个文化之旅。当然,这也是一个美的阅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