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为工作原因,我的手机、QQ、微信等通讯设备和网络社交平台一律被禁止使用,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状态。
那时候,工作便是工作,休息便是休息,约会便是不见不散,看书便是全神贯注,每天写日记是用来打发闲散时光的,陪着孩子玩耍和学习就是全世界。
那时候,我在农村一小学上班。老师们教案是手写的,因为课头比较多,每位老师桌前基本都有一摞教案本。一学期下来,墨水会“喝”不少,写下的教案摆在办公桌上看上去是很“壮观”的。下课后,老师们到办公室,把语文教案换成数学或品德教案,就赶紧走出门来,和大家围到办公室门口的那棵大槐树下寒暄寒暄。老师们虽然年龄、性别和家庭不同,但对各自的一些基本情况,还是会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有所了解的。要是某一位老师遇到困难的话,大家也一定会用这样寒暄的方式想办法、出主意。一个学校的老师相处的就像一大家人一样。
40分钟的活动课,老教师会揪住几个调皮的孩子站在办公室,不让他们去自由玩耍,以示惩罚。惹得这些孩子人虽然站在老师跟前,眼睛却从窗缝里偷偷地瞄着外边,心早跑到操场上去了。操场上一部分老师,会带着全班的同学和其他班的师生进行各种比赛活动。具体的比赛和规则早已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时赢了比赛的孩子们,会和老师抱到一起狂欢;输了比赛的孩子,则会一屁股坐在操场上互相指责、埋怨,也有哭鼻子哭的让别人去安慰的,很常见。
课间十分钟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的玩耍天性会瞬间膨胀。围在一起玩单珠,滚铁环,玩小人画片……跪着、蹲着、坐着,笑着、闹着、乐着,才不管地面是不是有土,才不管流下来的鼻涕跌到哪里呢。好多时候他们是听不到上课钟声的。
乒乓球案子跟前更是热闹。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没出门,腿脚快的孩子已经一溜烟跑到这里了,他一下子两手伸开,一个满怀就爬到球台一端 “霸案子”,哪管自己的样子好不好看,只图个高兴。球台是水泥板做的,球网是用砖头码上去的。就是这样粗糙不堪的台子和网子,跑在最前面的孩子也生怕有人超过自己。还有甚者,把台子上的砖头抱到自己的怀里,就为了证明“我来得比你早,第一局应该由我来开赛”。小小的案子前,转眼间就被围得里三圈外三圈,跟赶集似的。
女孩子们下课以后踢毽子、打沙包、跳方格,她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怎样缝沙包、回家里帮家长做了多少家务活,还有中午不休息去湖边摘马莲花的趣事儿。那时,洋溢在她们脸上的笑容是真的。
记得一个下午,有一女孩上完第一节课就找不到人了。原来,她拿鸡蛋在小摊上换了一瓶汽水,只有汽水喝完以后把汽水瓶退回去,才能收回作为“押金”的另一枚鸡蛋。那时候的孩子,一枚鸡蛋的价值就能比一节的分量重。为了讨回鸡蛋,她拿着空汽水瓶跑出了校门。等上课钟再响时,那个女孩在校门的铁栏杆下面使劲往里钻,在她走到教室门口时,她上衣口袋里往外渗着粘粘的蛋液,可她却浑然不知,只是努力的用手背擦着额头的汗。其实,谁又会在意呢?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杂念,所有的一切行为没有功利,一切都很自然。我想,可能也正是这样的朴实,这样的无华,才能让人久久回味,久久地存于脑海里吧。而如今,有了手机,有了网络,各种社交平台屡见不鲜。可是,我们有多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心无旁骛地交流过?我们有多久没有留意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了?有多久没有真正地走进峰峦叠翠、莺歌燕舞的林间? 又有多久没有让自己的心灵静下来,细数美好年华呢……
可能世上万物都是如此吧!社会是进步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应该是随之进步的。 没有手机的日子,我不关心是不是有未接来电或未读信息,仿佛少了一种羁绊,单纯,平静,轻松;有手机的日子,也应该正确对待,让手机真正地为我所用,让我们的生活仍然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后:就是在码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是没忍住拿出手机和宝贝丫头通了一次视频,接了朋友一个电话,还翻了微信,还是把手机放在了电脑旁。看来现代人“断”“舍”“离”的确有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