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这是宗祠普遍意义上的解释。----源自百度百科。
而我对宗祠的理解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宗祠的外在建筑;二是宗祠承载的精神信仰。
一、宗祠的外在建筑
现在如今宗祠早已不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宗祠文化渐渐被淡化,很少年轻人知道宗祠屋顶上的各式各样精美雕塑是有什么含义,也很少人留意到宗祠内墙壁上方和屋梁上的各种精美壁画和雕刻。
其实屋顶的的雕塑一般是祥瑞的象征,像一些龙啊、凤啊、麒麟、祥云、天兵天将等。是人间与上天的一个通道。宗祠内的壁画和雕刻多为一些神仙故事,像一些西王母、东王公、八仙之类的。这些神话人物也可以说是人与上天沟通的使者。
二、宗祠承载的精神信仰
宗祠就像一颗树形的网络以男丁为脉,一代一代薪火相传。而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陋习正是源于这样的宗族系统。俗话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正是因为没有男丁,无法延续祖辈的香火,你的先祖将再无后人祭拜。这个可能是宗族系统的最大弊端吧。
有弊端,肯定也有他不可替代的优点,不然也不会延续几千年之久。那就是宗族系统符合人群居的特点,人类这一特点可能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祖先的后天习得,然后代代延续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可以想象一下人类如果不群居,个个都是独行侠。那么人类应该早就灭绝了,更别说走出非洲 主宰地球了。为什么怎么说,你可以想啊,人类有豹子跑得快吗?有财狼、老虎、狮子凶猛吗?在原始森林中人类如果不团结起来应该早就灭绝了。在符合人性特点基础上宗亲关系更加明确了互帮互助的人情网络,在以前没有商业保险的时代有效提高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我觉得这种可以叫做人情保险,但这种保险只能建立在很好的信任的基础上。大家都约定俗成,在你办喜事、丧事、疾病时大家都出钱出力来帮你。同样其他宗亲遇上困难时你也会出钱出力来帮他。现代社会的协作精神也可能是由此演化而来,从亲人间的协作慢慢扩展到陌生人之间的协作。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宗祠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换句话说宗祠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因为有了宗祠我们的心就有了安放之处,我们的祖先相信会有来世,他们死后会在阴间接受四代子孙的祭拜,然后投胎转世。我们对祖先的祭拜也是相信祖先在冥冥之中会保佑我们,而我们也终将走上他们的道路。这一点也很好的回应了一些西方人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西方人祭拜耶稣、圣母、天主,而我们祭拜祖先这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西方有教堂而我们有祠堂,这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其实信什么不重要,心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