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以其雄、险、奇、秀闻名于世。来过三峡,看过峡景的人们,在折服于大自然天地造就鬼斧神工之时,定然也会为这“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峭壁绝境叹为观止,“使人听此凋朱颜”。古往今来,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噫吁唏之声,悠远绵长,惊心动魄。
身在峡中,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看云,云绕峡身;要想看的更真,只有看山,山山相连;要想看得更近,只有看水,水依山行。云,山,水,组成三峡之景的全部内容,缺一就失了三峡的韵味。
然而,峡中之云也好,峡江之水也罢,皆是因峡谷之山而成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构造,形成了长江三峡别具风貌的自然景观。所谓的蜀道,就在这“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远古栈道上,一步步走向今天的“神女应无恙,高峡出平湖”。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给今天的蜀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开始取代以水路客运来与外界连接的主要交通方式。然而毕竟山高峰险,水长路远,凿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尚且不易,何况架桥穿岭?
在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中,有一截号称“中国隧道博物馆”的高速公路地段,需连续穿越五个隧道,短则两百来米,长则三千多米。且不说兴建此隧道群所耗费的资金时间人力,单单就是乘车穿过,无不令人感受至深。最长的那个隧道,三千多米,也不过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却恍惚隔着一个世纪的屏蔽。
黑暗中,只看到前面不断闪烁的灯光,如命运的牵引,又似灵魂的召唤。两耳已听不到尘世的喧嚣,只有车轮行进的声音,在空旷的洞中持续轰鸣着,声声敲击着心房。直到前方终于显出耀眼的光亮,好象才轻舒一口气,那种重见光明的喜悦无以言喻。
殊不知,那种光明乍亮只是昙花一现,忽然眼前一暗,瞬间又进入另一个新的隧道,隐隐的惊慌和无助重又袭来,一丝不安,几许期盼,在屏息凝神中再次看到光亮在前方愈来愈灿烂辉煌。如此反复,贯穿五个隧道,心绪此起彼伏,真是别样感受呢。
在隧道出口,有座叫莲沱的大桥。桥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只这名字,令人寻思。沱,乃急流湍水中漩涡之意,前面加上一个莲字,是个比喻。此刻看到桥下是平静的江水,现为三峡库区的一部分。
想来在形成库区之前,定是水激浪高,险滩密布,旋涡环生。因那水中有太多的旋涡,如盛开的莲花,故当地名为莲沱。用美丽的莲花来比喻令人望闻而逃的漩涡,真正是一种致命的诱惑。看来世上任何事物,都难逃外表一层虚幻的光环,就看人们是否有一双洞悉是非的慧眼。
世事艰辛之时,如蜀道之难;蜀道难行之中,如世事之惑。
历经蜀道,胜似千山万水走过,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悬崖峭壁的险峻,又有两岸猿声,一叶轻舟之日行千里的从容。蜀道,危乎高哉!
群山依旧,时过境迁。曾经“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侧身西望长咨嗟;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一桥飞架南和北,一洞穿连东与西,梦想成为了现实。
莫说蜀道难,莫说行路苦;沧海成桑田,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