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玻璃心吗?
1
你会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和自己有关,别人说的悄悄话是谈论自己的,别人做的事情是针对自己的,从而添油加醋地进行“脑补”,自己给自己徒增烦恼吗?
我记得作家契诃夫在《一个文官的死》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剧院看戏时不小心冲着一位将军的后背打了个喷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将军,他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结果惹烦了将军,最后在被将军呵斥后他竟一命呜呼了。
这个人不过是在将军的背后打了个喷嚏,将军根本没有当回事,可他却以为将军会生气,三番五次地打扰将军,最终被将军不耐烦的呵斥。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其实影射了一部分有“玻璃心”的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并强加于他人的一种认知当中,而且极其敏感、胆怯、羸弱。
2
我现在经常会听到“玻璃心”“伤不起”这样的词语,不过,确实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真的脆弱到不能受一点儿伤的地步。
那“玻璃心”是怎么养成的呢?
这肯定涉及了家庭教育、个人性格等众多因素,但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众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
现在的父母工作都比较繁忙,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帮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我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少数青少年的性格,比较古怪,脾气非常犟,不能接受同事、朋友和亲人的批评,只能听鼓励和表扬的话。
而且还会利用一些外在的物质装饰,来表现自己,就像在说:“我是最棒的,快来夸奖我。”
“老师,我做好了,你怎么不表扬我?”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他的努力表现,就会表现出不高兴以及格外失望的情绪。
爸爸妈妈见到孩子的泪水不论是疼痛还是撒娇,撒泼都给与默认,长期以往更导致了小孩说不起,为我独尊的思想。
2、家庭教育中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断告诉孩子,一旦落后其他人,就会永远落后,成为社会底层人员。
说到这方面,我脑海里有个很形象的画面蹦了出来。
父母带着孩子走在路上,不时的就会来个随机教育,指着路上的环卫工人或建筑工人,对着孩子说道:“你要努力读书,不然将来就要跟他们一样,做苦力、扫大街。”
虽然这些话带有很大的歧视,但你绝对听到过类似这样教育小孩的父母,甚至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
而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利,暂时落后了,就会害怕的要死。
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
这些教育下的孩子,如果开始处于顺境,就会越发自信,一路人走下去,但是人很难永远有好运气。一旦遇到挫折,便成了不得了的事情,“整个人都不好了”。
3、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保护壳
中国的孔儒文化背景下,自古讲究“孝道”,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孩子是无以为报的。
所以也就形成了伦理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中国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绝对听父母的话。
“我们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
“父母这么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这些话表面上,好像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爱,但潜藏意思是:“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并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这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压力,但同时父母又极力给孩子们,铸造一个安全的保护壳。
在这种教育的思想下,父母对孩子们百般呵护,精心照顾,不给任何刺激,让孩子尽可能少地收到挫折。
这份苦心是否真的得到回报,我并不知道。可能满足了父母们对孩子的爱。
但对孩子来说,一个人在人生路途中,必然要受到挫折和困难的,只是看在什么阶段出现而已,我认为早经历比晚经历要好。
3
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让大家抨击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更不是让大家隐藏自己的“玻璃心”不被看见,而我恰恰认为:
“谁都有“玻璃心”,只是看谁可以粘合的速度更快一些而已。”
聪明的人应该练就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心脏。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自己总是能够不断坚持地跑下去,即使遇到挫折,跌倒在地,也能不断爬起来。
如果还能够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那就更好了,最终跑到终点的会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