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去镇上赶集。
“赶集” 在我们家乡称为“逢墟” ,这个的“墟”字在客家和闽南语中,就是“集市”的意思。每当农历阴历遇“七”字,例如初七、十七和二十七,就到了很多人盼望去镇上集市做买卖的日子了。
我每次跟父母去赶集,不但可以跟着大人去逛逛五花八门的街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可以吃到平时在家吃不到的好东西。因为父母手里刚刚做完买卖有了一笔钱,看见好吃的好玩的,往往忍不住给孩子买一点 解馋,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觉得在集市街上吃到的东西都特别香,至今回味无穷。
集市在五公里远的秀丽小镇——唐江镇上,此地位于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处;自宋朝开埠以来 ,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除了留下了文人墨客的作品外,她还是一个著名的商品聚散地。镇区由六条石板路大街和十几条鹅卵石路面小巷子、以及一个城中村—卢屋村组成(村里的人都不是农民)。自宋朝以来,此镇一共有46人考上进士,通过了皇家的殿试,可见求学氛围的浓厚!
古镇周围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一条名叫上游江的大河蜿蜒穿境而过。在“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时代,古镇也因此河流的船运物流发达而繁华,终日里大榕树下的码头热火朝天,搬运物资的工人忙碌着,河道上千帆云集等待卸货,粮米油盐、丝绸布匹、猪牛牲口、茶叶、农具杂货等到此转卖转买,所以在赣南民间素有“天下货物无不过唐江”之美誉。商人通过船运可以将物资从这里输送到南昌、南京、厦门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mao主席带领井冈山撤退下来的红军在这镇上休整了一天一夜 ,还住过一晚呢。
去赶集的人,我们把他们分成三种,一种是卖东西的,另一种是买东西的,第三就是去闲逛吃饭喝茶的,他们或许去找亲戚朋友的。三十年前的农村,好多人是拿着自家地里种的粮食、水果、烟草、蔬菜,自家养的猪啊、鸡啊鱼什么的去集市上卖,在山里住的带上木材和草药,想在集市换几个日常开销用的钱。
卖东西的人得一大早去,好占个有利的位置可多卖点,卖个好价钱。集市离我家也就十里路而已。当然也有从几十公里以外来的,有些用肩膀挑着重担或用双手推着满满的一板车货物,那推车上货物堆得老高老高的,看起来摇摇欲坠,而推车人累得满头大汗,他们的腿上青筋暴起,双脚在爬坡时有些颤抖站不稳,每当我看见这些负重前行、不畏艰难坚定向集市行走的人,心里总是肃然起敬。家有牲口的,就在它身上套上个土车赶着牲口去;有农用三轮车或手扶拖拉机的(俗称“蹦蹦”),就开着“蹦蹦”去;有自行车的,就骑车去;也有用人力推着独轮土车的,土车两边坐人装货都可以,啥也没的,就步行走着去。
赶集的前一天已经决定好了自己去集市干什么、跟谁去。出发时呼朋唤友地叫声“桥生,走,逢墟去!”
记得我们在去镇里的路上,马路两边是金灿灿的稻谷和绿油油的甘蔗林,大家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当时还没水泥路,路面铺满了厚厚的沙子,走在赶集队伍中听见悦耳的“莎莎”声,偶尔有汽车经过,卷起一阵尘土与疾风,人们赶紧护着自己的新衣服和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