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看了美术史学者徐小虎(女)写的《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王季迁先生是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本书以问答形式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作为一个绘画小白,我完全是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了解、熟悉这个美术的世界的。
(我有时会寻思:画家为什么多长寿?王季迁先生活97岁;徐小虎80多岁,也硬朗得很;所说宋美玲原来身体不好,后来学画,活到105岁;......。难道因为画画像一种乌龟生活......)
本书主要谈的是水墨画。里面谈到很多“道”,值得我慢慢去悟的。因为王老先生累积丰富的收藏、鉴赏与临摹经验,几千甚至上万的画作全存在他脑海里,连局部的笔墨细节都一清二楚。
一、艺术家表达的理念是共通的。
“中国画和西画在最高的境界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总会有一些流于表面的不同与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分歧可能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体现出来,但是最核心的艺术家要表达的理念是相同的。”
这是作为艺术家的王季迁在九十岁高龄所做的骇俗总结。他最后一批作品是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线条,设色与运笔的狂欢,大部分都不是具象的,有一部分脱胎于书法,但又完全不是汉字。
(我有时或想:具象都是一种表象,抽象反而是一种真实。“海市蜃楼”、“黄粱一梦”也是一种真实?)
二、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的潜在性,那就是字体的结构、笔的排列与其相互间的关系,都可以表达出“生动”的内涵。
就像颜真卿的字和倪瓒的山水画,都表现出一种自然效果,并具有一种人的个性或姿态,(既具有物性又具有人性)因此人们看到他们的作品就感到舒服。
就像是一块美石,它不会动,也不会呼吸,但是我把它放在屋里,并欣赏它,这是因为它特别的形状使人联想到活力,也使人联想到动势。它有姿态、有人性,就好像它能够活动,并且可以呼吸,所以对我而言,这块石头极其“气韵生动”。
在绘画中,“生动”感觉的传达,是建立在各种要素的组合上,像黑与白、有与无等。它们必须组合起来让人看得舒服,必须是很自然的创造,而非刻意的安排。这种感觉不但是活的,也是动的。
三、品画等级。
绘画可分为“能”、“逸”、“神”三品。有技巧能力而缺少表现的是“能品”,有特别精神或表现却缺乏技巧的是“逸品”,而拥有技巧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则是“神品”。
绘画中的“神品”是要求每一幅画都要包含新的观念、新的视觉。你必须在每件新作品中创造自己的结构、笔法、皴法和颜色,你得在以上这些范围内尝试去获得成功。
想起前两天看《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第一期),于谦评张博洋说的一段话:
顶峰级别的演员,都是回归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
在这一二百年里,我们相声的老前辈把咱们中国的语言,该成立的包袱、语言的结构都总结出来了,它形成一种技巧。相声是先追的技巧(我在想技巧流、生活流、艺术流),所以叫“活保人”。
但是真正高端的相声演员,他就把这个技巧的东西融化在血液中,汇通精化,做到化境了,真正融化在身体里、血液中了。他会返璞归真,又回到生活层面上,但是他的节奏已经融在自己的身体里边了。
我在想“道、一、无” 境界的异曲同工。
......
待续
1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