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甫过,热度最高的当属作文,因为其他的也看不懂也插不上嘴,好歹作文材料都是汉字,门里门外都可以各抒己见,跟着热闹一把,跟着热闹的后果就是渲染这不懂那个难,影响了谁管不着,热度跟着走一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又不能装聋作哑,毕竟以后还要指导学生。我不是鲁班,但好歹是个木匠,不管深浅刨两斧子,贻笑大方,权做交流学习。
首先明确今年的高考材料。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综合观察这则材料,属于沙漏型,开口切入很大,前两句说的是“同”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熟悉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话题相吻合,到第三句时话题猛一收,将圈子压缩在了智能互联网背景下。第四句明确在了“浏览”、“点赞”、“分享”、“感动”,这样的具体写作点上去,写作范围和可选择素材无疑又扩大了。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难写,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本材料没有前几年诸如“车”“语言”“智慧”等可供抓的关键词,一时间让人迷茫,不知从何写起。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性联系不算强,但句句有料,步步有点,综合整个材料来抓,保险正确但不好写,抓其中几句确定立意,又怕不全面。私下认为这样的材料反而更有开放性,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思想火花,只要是从材料中生发的观点和想法都存在即合理,一线教师们在作文指导中常强调要回扣材料,也是这个意思。作文命题的大气应当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网上有一句话:点太多,挠着就算正确,虽是玩笑,但觉有理。
二,这则材料是否允许思辨?
按常规来讲,是允许的,但材料中的“关注”“喜爱”,确定了施动者是一种主动性选择行为,那么谁会选择关注“假恶丑”呢?材料后边的“紧密”“塑造”“可感”以及“点赞”等词又比较明显地引导信息环境应该是倾向于积极向上,也就是说正常应该考虑网络时代下所关注的信息对人的影响和塑造。那么如果写关注的无效信息对人的负面影响算不算抬杠?能不能起到反面论证以达到警戒的效果?
高考后各大公众号出了评论,一则著名的是关于“信息茧房”的效应,我猜这个词不止一个人是第一次听说,没听说过不丢人,知识浩如烟海,我们不是百科全书。另一则是《在低俗的网络环境中探访高雅之灵魂》。这两篇文章,都颇有头脑也有深度,但一、它不是标准的考场作文,没有800字左右的限定。二、它们无疑都是站在成年人立场上的思维和写作,十六七岁的孩子思维和阅历不见得和成年人在一条路上。换句话说,即便他们写得出,也是纸上谈兵,低俗和高雅的界限在哪里,谁能一五一十分得清?即使他们的纸上谈兵让人折服于其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思辨能力,在高考这个一不小心就滑铁卢的战场上,在分秒必争的一小时内,在材料明显正面引导的前提下,学生敢不敢写被自己关注喜爱的信息包围是件值得忧虑的事情。换言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敢写,但缺新意,“近朱未必好,近墨未必黑,被朱包围久了要见一见黑,被黑包围久了要看一看朱”,(这里“近”就有关注、喜爱的意思)倒是有新意,咋写?会不会跑题?
三、网络到底是不是写作的必须?
个人认为:不是!
网络背景是从材料第三句话开始的,它相当于沙漏的腰,收了一个令学生吃力的细脖颈。
这个吃力,不是因为学生看不懂材料,而是他们基本上很少接!触!网!络!
从小学教育开始,都将手机视为学生学习的一大绊脚石,多少孩子毁在了某荣耀手里,再加上近年来有学生乱录乱发各种视频在网络上传播造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风波,很多学校是明令禁止携带手机进校园的。高三学生,尤其是住校生,他们接触手机的周期很长,时间极短,久而久之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丧失对网络的欲望,没机会看,有机会了也不看。一类是报复性使用,平时拿不到,拿到手以后主要以游戏购物娱乐为主,要上网浏览信息,对不起,没兴趣。当然,疫情时期,增加了一大批上各种平台网课的孩子,但这显然算不上接受网络信息。别管同类异类正面负面,本质上,他们都是网络小白,谈不上从网络中汲取喜爱关注的信息。
至于在校时间,没有手机,多媒体硬件设备欠缺,时间不允许等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学生们也是不可能从网络中获取什么信息。至于老师带领统一观看的视频新闻等,充其量只是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关注喜爱的,并不符合每一位学生的真实。大桥通车,火箭升空,大阅兵,抗疫情,学生关注了,内心震撼了,其实可写出的东西并不多,家国情怀更带有政治色彩而很难体现文学底蕴。
再次,从材料的开头和结尾看,这个对人起到影响和塑造作用的,可以是“人”、“物”、“信息环境”也可以是后文的“浏览”“点赞”“分享”“感动”,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点,如果说“浏览”和“点赞”都还可以和网络挂上钩,那么后来的“分享”和“感动”就实在没必要非从网络中来了。
所以我认为,网络问题不应该是一个死卡。否则的话,对起早贪黑苦战高三的学生太不公平,既要求他们书山题海划桨,又要求他们做上网冲浪高手,你品品,残忍不残忍?
综上所述,我认为:
抓几句材料立意行不行?行!题干说了,自选角度。
允许不允许网络环境的思辨写作,允许!并肯定他们的思维深度。
网络话题是不是写作必须点?不是!从来只闻知识书中来,不曾听说感悟网上得。
以上只是一孔之见,随想漫谈,不成体统,浅陋之处难免,乞各位师长朋友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