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写上篇(从我个人成长的角度),已是半月以前的事了。
一方面因为懒,一方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培训刚结束时那骨子激动和热血沸腾的感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为该干嘛还是干嘛的老样子)。
而今天我还能重拾记忆和记录,也足见这个轮训的影响还真是蛮大的。
下篇:从培训工作的角度
1、符合成人学习的教学安排
申请这次轮训时,还只是听同学口头描述了一下它的设置,3分钟后我就决定报名。
连续3年,每年2次,每次5天,每天8小时;
60名学员被分成3大组、每组有一名资深大咖作为导师全程跟进,每组再分别抽出1人形成3人小组;
每天的安排大概是:回顾分享前一天的收获15分钟,理论讲述1.5小时,大组练习1.5小时,现场案例或案例督导2.5小时,3人小组交流0.5小时,全员总结15分钟。
期间,每人要提供自身案例至少1次,每次要完成相应作业,全勤+案例+作业,合格则到期发放结业证书。
我知道,这样的学习必然会对我的咨询技术有质的提升,同时一定会促进我个人全方位的成长。
我相信一位老师说的,改变不是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发生在两次培训之间。
说这样设置的培训,简直就是业界良心,一点都不为过。
时间发展到2017年,依然在很多人看来(包括一些企业高管),培训不过就是上上课听听课,组织一场培训不过就是找间教室、弄个投影、老师要妙语连珠、学员要全神贯注,就是上图中的I区。
再好一点的, 进入到Ⅱ区,就是在讲课时穿插了一些提问和操作的部分,不过多是知道应该这么做而已,实际执行时与传统培训并无实质区别;想要做到以学生/学员为中心,也不过是留了10分钟时间,尴尬的等待“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回到这次的培训。
3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孩子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自在表达自如行走,这符合正常人成长的周期,对于一些成长类主题,可以借鉴,也可以变通使用,比如企业管理类,可以设置为周期半年或1年;
集中培训5天之后的半年,足以让你充分吸收和应用你所学的技术,同时调整反思并拥有新的疑问和思考,“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分组配备导师,让所有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3人小组,基本就是一个吐槽小组,把一天里的负能量处理完,同时满足了深层社交需求,于是剩下陪伴我们一起前行的,都是正向的;
每天的理论与练习/实操,就是接收和强化新知的过程,从接收新知的激动、恍然大悟,到应用新知的迷茫、不知所措,再到旧的行为习惯的冲击与循环反复,基本展现和预告了我们培训结束之后所遇到的成长障碍,同时让你看到,用什么招数来搞定这些障碍。
一个好的练习,是让练习场尽可能的接近实际战场特性,甚至比实际环境更加恶劣一点,再演练如何达成目标,以及强化达成目标的方法手段,这样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所以成年人真正的学习,是要导向行为的改变,其实是很痛苦的,而不是舒服的坐在教室里,吹着空调,享受着高档的茶歇,听了几个段子感觉很开心很有启发。
目前我们对新老师的培训就是这样的思路,集训一月里,工作时间比平时更长、任务比平时更多、要面临的人际关系更复杂,形象要求、授课技能要求都比平时更高。
若对于中高层的管理类培训,假如以半年作为周期,则可以安排每月1次训练,每次1天,期间安排理论、练习、案例解析,分组,结对子,实际业绩PK等等,在一定范围内,折腾的越多,收获的越多,训练的效果越好。
所以总结一下,对于成年人的学习安排,也没有那么的深奥:将学习场景变成演练的战场,把时间周期、市场环境、导师指导、社交影响等日常因素,刻意安排在学习的设置里,学习场景接近真实场景,练习难度大于真实难度,推进改变和成长的发生。
任何不以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刷流氓。
若是培训工作者,不妨如以上那样去设置;若是参与培训的学员身份,不妨如以上那样给自己多加一些“戏”。
2、提问与引导
圈子里有一段戏言:
同样是做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敢做;
行为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敢做;
家庭系统观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做。
主要是指,精神分析注重挖掘过去事件对人的影响,行为主义不管你的过去、注重建立新的刺激和行为模式,目前我们学的家庭系统治疗,既不深陷于过去,也不纠结于未来,而是相信,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其自愈的资源和能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协助来访者看到和使用ta自己的资源。
本质上,所有流派都遵循一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给来访者出点子,而是让ta有自己出点子的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能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思考和能量。
想要在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达成目标,家庭系统观对提问的技术要求更高。
这次学习和演练的多种提问方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面对一对吵架的夫妻,问一句:
——你俩平时会有别的沟通方式吗?(例外提问,找资源);
或:你俩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吵架的?
——想象下若是你俩不吵架了会是什么样?(奇迹性提问,引发对变化的期待和信心)
或: 如果这次治疗有效,你希望是哪里不一样了?
——如果真的可以重新来过,你会怎么做呢?(假设性提问,制造可能)
——对于这方面,你方便再多说一点吗?(澄清性提问)
或:您刚才说孩子成绩下降的一塌糊涂,具体是从第几名到第几名呢?
再延伸一下:
我家孩子做作业很拖延——孩子在什么情况是不拖延的呢?
这孩子实在太调皮了成绩又不好——说说您的孩子他有什么优点吗?
我在当众讲话时会紧张结巴——你在哪种情况下讲话是不会这样的?
实在是不知道怎么问,或者怎样问更合适,有个万能导语:我有点好奇的是,吧啦吧啦……
再延伸一下,提问这个活,心理咨询和课堂培训、和教练技术、和引导技术、和绩效反馈……所有这些面临关键对话的场景,本质上是一样的:
会倾听比会表达更重要,会提问比会给建议更重要;把改变和成长的权利交给当事人,把需要改变的责任交给当事人;咨询师/老师/教练/引导师/促动者,所要做的,没有教导没有高高在上,而是通过倾听和提问,扰动启发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思考、资源和能量。
那就,我们一起觉察和练习自己提问的功力吧。
自此,这次轮训的总结,告一段落。
希望自己将看似美好的技术和道理,过成自己的习惯。
相信不论学习什么技术或道理,对人和事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才是关键。
不忘初心。
——365极限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