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读完了《围城》,似乎是对过往的总结,似乎是新的开始。对于钱钟书的这本《围城》,我们熟悉那句经典的话“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如果读这本书只为了这句话,完全没必要费时费力读这本25万字的著作,只需百度搜索围城经典语录即可。然而,让人欣慰的是,我这次还是读出了一些新收获。
▶01收获之一:为什么要读经典
“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这个把关系比作两条平行线的比喻,以前在很多情感类文章里读到过,当时还暗暗佩服作者,好吧,直到今天读《围城》才发现,不是那些作者自己想的。
读大学的时候,我只是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有言情小说、有历史类的,当然还有一些杂志。多是以打发时间的目的来看的。后来开始写作,期望能一步步提高写作水平。然后开始读一些名家经典。然而当我看到一些经典的“桥段”或者经典名句时,才发现,以前在杂书里看到的那些,原来都是来自“经典”,那些人原本比自己强不到哪儿去,只不过比你“多读了三五本”书而已。
记得张爱玲在《流言》里谈到,为什么读经典,是因为即便主题过时了,多读几遍故事,或许能读出个新意来。卡尔维诺也写过一篇《为什么读经典的文章》可以找来读读。
“经典的另一个品质,是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让每个读者感觉受到启发,说出了一些你想说而没能说出来的东西。”
▶02收获之二:最实用的恋爱秘诀
正在谈恋爱的不妨多读读,苏文纨和唐晓芙斗心机那几页。你会发现谈恋爱真的是一门技术活儿。苏文纨貌似有点儿喜欢方鸿渐,但是她又活得太现实,而且极其势力。这从她后来嫁给曹元朗这一点儿可以见证。
唐晓芙到是喜欢方鸿渐,可是她活得太不食人间烟火,太理想主义。“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这是唐晓芙的浪漫爱情主义宣言,似乎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这样的人很难。
“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这段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很多言情小说、大学生已经实践过,所向披靡。
▶03收获之三:方鸿渐是你我他,但你一定不要成为他
记得在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时,书中提到,研究一个作品,应该注意作品的主题意义、故事结构、人物描写、铺陈穿插等技巧,而不是研究人物是否道德高尚、行事是否恰当。因为人物本身就是虚构的,是作者塑造的,不需要进行道德评判,无意义。
所以,我不想对方鸿渐的道德进行评判,然而,这个人物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熟悉就如我们身边的你我他。
这本小说用幽默的语言来写了方鸿渐的职业和婚恋。方鸿渐是一个极其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有着很多现代人的影子。杨绛在后记里提到方鸿渐取材于钱钟书的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整本小说没什么诱人的情节,整个就是一地琐碎鸡毛,如果不是钱老人家,极其幽默的语言加上精妙的比喻反讽,很难仔细读下去。
方鸿渐不学无术、没有主见,没有能力等等,所以他的生活与其归结于环境,不如从自身找原因,所以我们要多读出他的不堪,然后警示自己。
▶04收获之四: 机会自己找,快乐自己寻
鲍小姐是小说中并不受欢迎的人物,而且作者还赐她姓“鲍”就是“鲍鱼之肆”的“鲍”。我特意百度了下,鲍鱼之肆,就是买渍鱼的鱼铺子。但是,鲍小姐似乎很快乐。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未婚夫,且和方鸿渐调情。似乎她的人生哲学就是“机会自己寻,快乐自己找。”好像过一天快乐一天。人生哲学是正确的,但似乎她用的方式有点不敢苟同。
如果仔细读,孙柔嘉似乎也是这样的人生哲学。她用尽心机,千方百计嫁给方鸿渐,似乎是想在战乱时局中求得一席安稳。但是终究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的琐事,她也无能为力。她是一个伶牙俐齿、很有主见、有心机的女孩子,她明白自己家境没多好,没什么可依靠的,她又清楚地了解方鸿渐,她骂他总靠着赵辛楣,内心里却期待能和他好好过日子。她的确在动用全部心力在自己找机会,寻找快乐,然而,但是讽刺的是,钱老用了50页的篇幅来描写她和方婚后,种种杂事与争吵,充满了对人生的伤感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