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毛姆。
但不妨碍我嫌弃他啰嗦且唠叨。
读过《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叶之震颤》、《赴宴之前》、《寻欢作乐》以及《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等等毛姆的作品之后,很难不得出毛姆是个话唠的结论。
他就像我认识并且熟悉的好几个潮汕人好朋友,每次聊天,一个话题可以牵引出无数话题,一个观点会延伸出无数观点,很多时候讨论到最后早已忘记最初的话题是什么。
但是过程是快乐的,因为分享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当然,毛姆和朋友们不同的是,即便话题像扯乱的毛线团,早已绕了地球好几圈,他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话圆上,然后自然而然地回归到故事的主旨。
这就属于非常高超的创作技巧了。难得的是,不显雕琢气,于是不让人觉得讨厌。毕竟有些作家的书,很难不让人怀疑他在掉书袋。而毛姆的,则全然不会。
今天推荐的《刀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有些类似于《月亮与六便士》,但前者比后者更显轻盈灵动。至少,我本人就更喜欢《刀锋》里的主角。
不是所有人都有放弃一切的勇气,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全然不顾世俗眼光地我行我素。但毛姆笔下的人物,就多是这类特立独行的存在。
大概因为他们的特立独行,才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可能。
《刀锋》这个故事,既让我想起了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也让我想起了珍妮特·文森特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我们赞美敢于与众不同的独特,赞美放弃所有,从头开始的勇气,赞美快刀斩乱麻,果决取舍的决心,也赞美不惧流言,不怕世俗的坚定。其实说到底,我们赞美的,无非是为了梦想,哪怕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的强大。
现实生活过于残酷无情,以至于我们被磨平了棱角,不得已成为世俗的一份子,妥协,退让,沮丧却无奈。就好像当年热血中二的少年,已一去不返,归来的只是个没有梦想,不谋爱只谋生的庸俗中年。
《刀锋》又向我们展示了其他可能。你可以放弃那些“唾手可得的稳定轻松和不负众望”,选择“难以抵达的颠沛沉重和不被理解”。
当然,前者的安稳和乐(物质无忧)也意味着日复一日,活了三万六千日,也只是无聊乏味地重复了三万六千日,自己的生活全在别人期待的并且规划好的舞台上出演,没有惊喜,没有意外,从出生便一眼望得到死亡;
后者的流离和不安定却可能代表着精神丰裕,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拥抱的,都是自己热爱的,呼吸的,都是真正自由的,追求的,都是滋养灵魂的。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很佩服主角的勇气,他没有继承那笔不菲的财产,没有娶那位美丽的姑娘,他做的事情,没有一件符合世俗的期盼,但没有一件违背他自己的本心。
这无疑是一种极其潇洒的活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底气和资本去选择。
大概因为如此,毛姆的故事才显得格外动人。自己无力去实现的滚烫人生,看着小说里的人物历尽艰辛,最后得偿所愿,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代偿机制吧。
在当下,梦想/理想这样的字眼,有时候显得过于形而上,不接地气并且容易遭遇冷嘲热讽和白眼耻笑,就好像人到中年还拥有梦想,是一件不切实际,甚至是幼稚自私的事情;
有时候,又显得不值钱并且烂大街,好像是个人,心血来潮或是脑门一热的想法,都能以梦想之名去收割一波点赞和流量。
所以,还蛮讽刺的。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叛逆中年执着实现梦想的传奇,那么《刀锋》就是理智青年果断决定毕生追求的故事。这么一看,二者,还真的存在某些异曲同工之妙呢。
不管如何,这个故事都是值得一读的,至少用眼睛去致敬那些自己所缺乏的勇气,过程还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