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现风
大早起打开手机微信一看,在老家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晚上23:48的时候发过来十几条信息:
“还没休息?”
“咨询个问题,闲暇时间回答一下。”
“儿子今年初二”
“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
“不愿意完成作业”
“批评批评也不听话”
“做作业比什么都困难”
“成绩也一直倒退。”
“我想了要不开学后把他送到私立学校?”
见我没有回答,估计内心十分的焦急,23:52的时候又发过来几条信息:
“给个建议怎么管教?”
“原先入班的时候在班级10名左右,现在倒退到20名左右。”
“语文、数学、英语都在90分以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懒得背,所以往下拉总成绩的分数了。”
第二天早起虽然看到了信息,但没有时间来得及回复,中午11:42的时候就又收到了信息:
“好姐妹”
“在不在呀!”
看来内心不仅是无奈,更是焦急万分呀!
我马上回答:“在。”先应答着稳定好朋友的情绪。
我紧接着又说:“孩子还是非常优秀的。”
朋友说:“就是不愿意完成作业,其他的都还行,比如,懂事、孝敬父母、爱做家务活……。”
我从朋友的信息中分析出孩子还是很优秀的这样一个条件,结果家长马上看孩子的视角就发生了改变,一连串地讲出了孩子的好几个优点。
由于是太要好的朋友,所以我就不客气地讲了一句话:“造成家长内心焦虑的原因要自我反思一下。”
朋友谦虚恳切地说:“接受批评,告诉我怎么帮孩子?”
紧接着我又反问了一句:“不做作业的孩子又怎么会学习成绩那么优秀呢?
“不优秀,和成绩好的孩子相比还差的远。”朋友回复说。
此时,我非常中肯地和朋友讲:“你属于大多数常态式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加优秀。因此孩子90%多的优点看不到,却总是揪着孩子那不到10%或者5%的缺点和孩子理论。试又问,又有那个孩子愿意听家长天天在家数落自己的缺点呢?”
接着我又补充了一句:“建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和孩子交流。”
朋友特别心急地想从我这里马上找到救命稻草一样虔诚地说:“愿意聆听。”
其实教育那里像朋友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养育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养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她是理智和情感、智慧、爱情和能力的融合。”但我内心知道,朋友想寻找的是教育孩子的技能。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我建议性地说。
朋友以前也做过几年的教育工作者,听我这么一说,立即苦恼地讲:“说都会说,做起来就难了。”
来不及等到我回答,朋友马上又说:“用好话教育孩子不听,孩子的爸今天在他的屁股上打了三四巴掌,结果乖乖地去写作业了。”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阶段,自己思考一下,是打压式的教育还是欣赏式的教育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呢?”
朋友说:“听你这么一讲,我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我马上半开玩笑半鼓励性地往下继续说:“我说孩子还是很优秀的,结果你就找了孩子的一大堆优点,看来这样的家长也还是很优秀的。”
朋友发来一个高兴地表情。
“我的建议是,放大优点,缩小缺点。我个人也认为,打的效果只是短暂的。”我继续和朋友聊着。
朋友讲;“我也知道,但有时火气上来了,自己都做不了自己的主了。”
我借用朋友圈内流行的一句话,告诉朋友:“尽量压着自己的火气不要爆发,是实在控制不住的话,告诉自己,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另外我还想和你交流一句:“家庭都是互补的,如果孩子的爸爸在孩子面前扮演强硬的一面,那么你就要来扮演亲和的一面。”
再补充一句:“如果想让孩子改正一个缺点,不放试一试在孩子面前先说几个优点,尤其对着外面的人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给青春期的孩子一个面子。”
最后朋友想听一下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还是公立的学校读书,我的建议就是两个字:“尊重。”尊重孩子的意见是我们很多家长需要去努力做到的,我的朋友同样也不例外。
其实,世间的万事万物就像一个立方体,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发现.对待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换个角度、换个思路看孩子,使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再那么曲折,使我们的亲情关系不再那么紧张,同时也能给孩子一些愿意接受的指导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