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听李玫瑾教授的喜马拉雅节目的第二天,昨天发现的这个节目,听了之后和正在听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育课形成了很多共鸣。没想到今天接着听,竟然听哭了。
听到什么哭的呢?李教授说她女儿数学不好,担心以后。她跟女儿说数学不好我们就学不考数学的,实在不行我这点积蓄你拿去做个小生意之类的。当时,一下子情绪就起来,眼眶湿润了,具体内容反倒没记清。我自己数学一直不太好——不是不及格,是到高考才刚满90分(满分150分)这种。应试算是及格了,可严格说起来数学根本没入门。举个例子,我连集合和微积分是什么都不明白,更别提拿这些符号去应用了。
我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路,不是没有路,是认为自己没有别的路。好像我就只有上大学学文化——多难、多不适合自己也要去“啃”,然后毕业找工作养活自己。
这样说也没错啊,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啊。
可是想想早年,喜欢唱歌——被说五音不全;喜欢舞蹈——当时好像是说家里住得远,不方便送;喜欢画画——被说不如弟弟,就不是画画的料;喜欢。。。。。。后来的喜欢都变成了不了了之,因为我知道“我不行”或者是“家里不行”,总之就是“不行”。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喜好”真是蛮多啊,可都成了刚开始就结束,或者即使坚持了好几年,就是个野路子、瞎捉摸,因为没有系统学习、深入研究,就变成了浮皮潦草,到最后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
根源是什么就不说了。
现在突然听到李教授这么跟自己的孩子聊,那么包容和支持女儿的偏好,才知道原来那些“不行”其实都可以“行”的。
从知道我是有“选择”的,到知道我有很多“其他的路”可以选,都会有不适感,一下子反而无所适从了。听话惯了的人突然让她自己做主了,还真就不知道干啥好了。
今天看到好几篇文章都在谈论袁泉,其中最打动我的是讲她在自己的节奏里面,所以她从容啊,她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我需要做的也是找回我自己的节奏,那样才能知道我要干什么,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