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名片上,除了印有电话号码,一般还有传真号码。更早,在传真机出现以前,还有过电挂(电报挂号)一说。
传真号码并非必须专线,也可与电话兼用。不过,那时许多往来业务繁忙的办公室里配备的传真机,主要用来收发传真和接听电话。
我接触传真设备,还是上了班以后。那时候以日本品牌最为普及,而“松下”的市场占有率尤高。工作半年后来到毕业(分配)办帮忙,首先与接听电话礼仪技巧一起培训的第一课就是收发传真。
先说发传真,首先把需要发送的文件扣放(多数为反向)到传真上方的进纸口(注意不要错放到出纸口),然后拿起听筒,拨出对方号码,在自动或人工接通并给出“嘟嘟嘟”的提示音后,按下绿色的发送键。稍等到文件走纸后,即可挂机完成。接到传真时,在给出对方提示音后,稍等听到“嗞嗞嗞”的接收音,最好看到出纸口已经有文件冒头,就可挂机等待了。人不在时或下班后,还可把传真设为自动。忙季的清早来到办公室,往往就会看到连篇累牍的传真纸挤卷着堆在桌上,拖到地下。
那些年,传真机用的都是热敏纸,整箱成卷的,有硬纸筒的芯,样子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鲜膜。现在有些超市的收银机还在延用热敏纸打印购物小票。该纸张最大的缺陷即是时间久了字迹容易模糊失真,保管重要资料不太妥当。后来,随着激光打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集成打印、扫描、传真与一身的办公一体机,普通打印纸全面取代了热敏纸。
在那个年代,收发传真还是很金贵的事儿,外面兼营传真的公用电话亭,收费标准10元/次起。我所在部门主要承担大学生就业的外联和管理服务,每天收发传真可谓家常便饭,不足为奇。收到的主要是各级(类)文件,会议通知,用人信息,就业协议书等等,发出的以请示报告、协调函、参会回执等为主。此外,一些奇葩的广告宣传无孔不入,要么佯称用人单位有招聘信息发布,要么干脆趁着下班后传真自动接收狂轰滥炸。
如今,有了发达的网络及相应的技术设备支撑,传真机在现代化办公系统的地位有所退化,但仍然无可取代。
只是,一度收发不停的传真机,更多时候却歇在角落,沉默无语。仿佛参透了沧桑轮回,又好似睥睨着天下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