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理解,是伴随着我的成长,一次次的经历中渐渐体会的。在上初中的时候,这篇《背影》就在。时隔多年,当我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再一次翻看这本语文课本时,内心隐隐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在一页一页中去寻找当年初中熟悉的味道(文字)。当《背影》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帘时,儿时那熟悉的感觉仿佛瞬间没有了,而我,却更懂它了……
在我这个年龄再读《背影》,我忽然觉得,放在初中的教科书里,不太合适。因为父子间这样的感情,或许只有你第一次真的离开家的时候,才能真的明白。但又觉得初中认识《背影》也很适合。也许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到父亲的“背影”没有多么大的震撼。但是多年以后,当他们与家的距离渐行渐远时,他们,与父母的距离会愈来愈近!
人们常说: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光景还好,那样流露出的父子之情,可能带给我的是那一股股的温情。而在朱自清的《背影》里,这个家光景败落,祸不单行之时,“背影”中饱含的父与子的情感,会更多,也更深……
散文的开头就有这样的一番描述:亲人逝去,父亲的“赋闲”,只能回家变卖典质。用文中的话来概括:“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此时的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并不是很亲近。正如文中所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至于为什么,文中并没有写。正如周锦在《朱自清作品评述》中说:“他在扬州八中工作时,父亲向学校交涉代领薪水,朱自清不得已‘辞职’出走,从此父子很少来往。”
也许正是这样的境遇和关系,多年以后,才会让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在南京车站的那一次送别,父亲的话不多。也许是父亲的性格本是如此;也许祸不单行的日子着实让他顺心不起来;亦或是许久未见儿子,彼此有些尴尬。尽管如此,父亲依然为儿子精心的打点行李,即使那时的朱自清已二十岁。
父亲本打算不送儿子,打算让茶房陪同去的。“可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在父亲的眼里,别人终归是不放心,只有亲力亲为才算得上是妥帖。父亲,流露出的,似如母爱般的细腻,那样的无微不至。
可儿子的眼里。父亲的无微不至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的再三叮嘱,在儿子看来是觉得婆婆妈妈,心里总“暗笑他的迂”。朱自清在这里写出自己对父亲的不耐烦,就越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无言的爱,更写出了一代又一代父子之间的真实感情:父爱的细腻,以至于不让人察觉;儿子对于父亲的爱,又是那么的不理解,甚至是拒绝。
朱自清先生着墨最多的,是描写父亲爬月台,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过程。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两次细致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与背影,不仅写出除了父亲的穿着或许给他“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带来的诸多不便,而且也隐隐的流露出了父亲此次处理家事的心情,更让作者多年以后想起父亲的背影时增添了一抹岁月的颜色。父亲的背影,犹如一张老照片,时时萦绕在眼前。
令人感动的是父亲两次穿铁道、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慢慢探身”“攀着”“再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可以看得出父亲每一个动作的笨拙与不容易。可是似乎父亲并不在意自己动作的不潇洒,恰恰是父亲蹒跚的动作与自己的不在意,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情的爱;也正是这样并不潇洒甚至有些难看的动作,“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作者再一次看到父亲从对面回来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的泪”,有看到父亲背影不再灵活的伤感,也有对自己曾经“暗笑他的迂”的愧疚与自责,更有对父爱深深的感动。当发现父亲回来时,怕他看见,“赶紧拭干了泪”。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也瞬间流露:拒绝父爱,却暗自被这细腻而有厚重的父爱深深的感动而流泪。这大概是所有父子之间都有的“交错的爱”!
正是如此颓唐的光景,正是这次父子之间普通又不普通的送别,父亲的背影就成为读懂父与子之间,最深沉又最感人的瞬间。正是如此,《背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时隔多年,当我再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会时时想起爸妈送我上大学离别时的背影。而我,微笑着向公交车里的父母挥手再见,可转身,眼泪已悄悄地从脸颊滑落……
2019年10月16日写于西安
2019年10月25日输入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