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介绍的这种全身扫描法,更加适合冥想进阶者,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切换注意力,而是对注意力的调控更为多样,包括以下三种:
把注意力从一个部位切换到另一个部位;
把作为注意力焦点的冥想物体,放入边缘意识;
调控注意力的孔径,或说是放大观察的范围。
在练习这种方法之前,冥想者最好已经能够持续、稳定地关注呼吸带来的某种感觉,只是偶尔轻微的走神。如果注意力还没有这样稳定,可以先练好基本功再来联系。
我们为什么要练习调控注意力呢?
总的来说,是为了增强正念的能力。练习正念和举铁有相似之处,举铁锻炼的是身体的肌肉,而冥想要练就的是大脑里的“肌肉”。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大脑变得灵光、听使唤,干起活来才能事半功倍。
今天要介绍的方法来自《The Mind Illuminated/被点亮的心灵》,副标题是「整合佛法智慧和脑科学、用于增强正念的完全冥想手册」,书名简称TMI,作者Culadasa。本文由Mindiverse整理、编译、提供部分解读。
在介绍全身扫描法之前,我们先要回顾一下TMI冥想技术的一组核心概念——
注意力和边缘意识模型
这是描述大脑知觉工作原理的一个模型,既然是模型,就是对事实的简化,实际上,大脑未必照此工作。"模型只是便于描述,便于大家在意识上理解。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去感受,正念走到最后,这些模型都要抛弃," Cico。
什么是注意力和边缘意识?
知觉和视觉的原理很像,都有一个焦点和边缘区域。我们观察一样东西的时候,注意力聚焦在这个物体上,同时,周围的事物、声音、光线也被我们看到了,但它们像背景一样存在于边缘意识中。
同样,知觉也可以简单地分为注意力和边缘意识。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某处,你就是把知觉的焦点放在那儿,同时自然能留意到周围的环境。
注意力(attention)挑出意识中的一小部分,细致地观察、分析、解读;
边缘意识(peripheral awareness)为意识领域提供整个语境。
在介绍方法前,再来一张图片,便于大家体会注意力和边缘意识的关系。
你坐在露台上看风景,放眼望去,有高山树木、蓝天白云、鹰飞鸟叫。
如果你去观察对面树上的一只鸟,它便成了注意力的焦点,周围的环境在边缘意识中;
再比如,周围有很多鸟叫,但如果你专门听一种鸟的叫声,这种叫声便成了听觉的焦点,而其它事物在你的边缘意识中。
在冥想中,我们通过协调注意力和边缘意识,来培养稳定的注意力和正念,也是冥想的两个主要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种适合冥想进阶的全身扫描法,整套练习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因人而异。建议收藏此帖,拿出整块时间来练习。
【1】
开始冥想后,先把注意力放在鼻子周围,观察呼吸带来的感觉,比如空气的流入\流出,或是鼻孔的凉爽\微温……选择一处你感觉明显的地方,去观察呼吸带来的感觉。
在观察的时候,试着去体会这样一种状态:
尽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本身,去体会鼻孔处的感觉,而不是想着吸气、呼气这样的文字或画面;在专注感受呼吸的同时,还要保持边缘意识,意识到呼吸的循环。
你可以停下片刻,体会一下。
……
……
……
如果觉得注意力已经相当稳定了,可以往下进行——
把注意力从鼻尖移动到腹部。观察吸气和呼气时腹部的感觉,感受腹部的隆起和回落,忘掉语言、文字、画面,去感受。
在专注于腹部感觉的同时,仍旧保持边缘意识,意识到呼吸的循环。
你可以闭上眼睛,体会片刻。
……
……
……
直到注意力稳定了,再往下进行——
【2】
如果已经能够清晰、稳定地观察腹部的感觉,接下来,选择一个离腹部较远的部位,一个你没想到呼吸时会有感觉的部位,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个部位,比如,左耳上部。同时,把腹部的感觉放到边缘意识中。
注意到了吗?这里有一个调整。之前,腹部的感觉是注意力的焦点,但此时,要把它放到边缘意识里。这个过程相当于把边缘意识的范围扩大了,或者说是扩大了觉察的范围。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部位,来体会一下——
比如,现在把注意力的焦点从腹部转移到左耳的上半部分,细致地检查这个部位所有的感觉,同时,把腹部呼吸的感觉仍保留在边缘意识中。
你可以闭上眼睛,体会片刻。
……
……
……
如果体会不到,没有关系。因为一是这种方法需要多次练习,练得越多,感觉越敏锐;二是冥想的体验是主观的、个人化的,观察你自己的体验即可。
比如,观察左耳的上部,用心地体会,看看在吸气和呼气的时候,这个部位的感觉有没有变化?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你观察不到任何变化,没关系,去观察就好。
等到观察得差不多了,然后转移到左耳的下半部分,继续观察。
……
……
……
用心观察后,再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部位,比如头顶的感觉……然后再转移到右耳的上半部分……右耳的下半部分……
以此类推,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观察那里的所有感觉。
关于观察的起点和顺序,每次都先从鼻子开始,再转移到腹部,然后再从任何部位开始都可以,比如脚尖、手尖或耳朵;怎样的顺序都不重要。
找到适合你的起点和顺序就好。
最终,你仔细检查了身体每一个部位的感觉。
这里仍要再次提醒,当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个部位的时候,要在边缘意识里,还能意识到腹部呼吸的感觉。
(注:图中的站姿是为了方便表明身体部位,冥想没有固定的姿势,盘腿、坐在椅子上或躺着都可以。另外,除了从鼻孔开始,转移到腹部,之后扫描没有固定的起点和顺序,最后再回到鼻孔即可。找到适合你的就好。图片来自The Mind Illuminated)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两种注意力的练习,一是在不同部位之间切换,二是把腹部感觉从注意力焦点转移到边缘意识中。下面要涉及到第三种练习,即调控注意力的孔径(the scope of attention)
【3】
在身体扫描中,你还可以把注意力聚焦的孔径放大,比如,
从关注左耳上部放大到整个左耳;
然后放大到双耳;
然后放大到面部;
然后放大到整个头部……
按这种方式继续探索整个身体。刚开始聚焦单独的、小小的区域,然后逐渐放大范围,最后逐步扩展到整个身体。
比如,你可以依次观察左手,左前臂,左后壁,左肩,然后把观察范围放大到整个左边的胳膊;然后换到右边,以此类推,如上图所示。
具体什么顺序,是非常灵活的,你可以在观察中,去找到自己喜欢的顺序。
通过全身扫描,你会发现身体有一些部位,更容易观察到呼吸带来的感觉,比如背部上方,胸部,腹部,上肢。
但随着练习深入,最终,你能够察觉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随着呼吸而发生的变化,尽管感觉非常细微。
当你的感觉变得敏锐之后,你可能会对一些古老的表述产生共鸣,比如印度教说的能量流(the flow of prana)或者是中国古代说的“气的流动”(the circulation of qi)。但如果感觉不到,也没关系,不必较真。
最后,在每一次全身扫描后,都记得回到鼻尖周围。
以上就是适合冥想进阶者的全身扫描法。
冥想初学者可以打好基本功,再来尝试;或者尝试简单版的全身扫描,即把注意力在不同部位之间切换。
写在最后,Cico说:
正如大家看到的这样,TMI一书提供的冥想方法,非常细致,追求细节。这种冥想方法更偏向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风格,会为冥想者提供特定的路径,方便大家渐修渐悟。这种方法和禅宗有所不同,禅宗的觉悟没有特定的路径,可以渐修渐悟,也可以顿修顿悟;打坐时可以数息,也可以不数息。
总之,TMI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不必字斟句酌,太当回事。
执着于文字描述总会产生误解,你懂的。
任何人都不是权威,一切以自己的体验为主。
TMI冥想方法拓展阅读:
冥想的4个要点,可总结为10个字:放松、找乐、观察、任它来去
跟随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