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杰,1984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热能工程本科毕业,华中科技大学热能工程博士毕业,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相约采访熊杰至少有一个因素,他是来自上海闵行昔日有国企重型装备制造四大金刚之称的上海锅炉厂。上世纪50年代上海锅炉厂和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都是承载着中国能源装备产业使命的万人大厂……历经半个多世纪变迁,如今的闵行工业区或者说四大金刚又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年初启明星的一次活动上听到熊杰介绍自己是来自上海锅炉厂时,立即勾起我的联想,于是就与他相约采访。
印象中闵行工业区离市区是比较远的,但现在坐5号线地铁到华宁路站下走十几分钟路就可达到上海锅炉厂。踏进华宁路250号上海锅炉厂大门并没有那种央央大厂的感觉,门口的牌子也不是弹眼落睛的那种,牌子上写着的是:上海电气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但进得厂门感觉眼界一下大开,厂区大道开阔、零铸件堆场上巨大壮观的起重设备,几十米长、直径数米的大型铸件、钢板钢胚整齐码放在那里,厂区内的厂房、办公房外墙大都已显斑驳,特别是厂区内成片的大树透露出当年万人大厂的历史沧桑……
进得厂门就看见一身浅蓝色工装的熊博士,我突然生出一种好奇,类似熊杰这样的对昔日“四大金刚”历史并无多少情结的80后新上海人目前在上锅厂已是中坚力量,他们会怎样书写上海重装备制造业新的一页?
在熊杰所在的事业部产品研发室办公室坐定后,我们按惯例从被访者的经历谈起。
(一)
小熊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读博士以前一直没有离开过武汉,父母均为医务人员。或因早慧,熊杰5岁半就背起了书包,比同班的孩子要小2岁。年龄上的落差多少带来心智上的差异,尽管成绩一直列前茅,但差异的存在和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小熊比别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高中以后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他的成绩更加稳定,最终熊杰如愿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并录取于该校王牌专业之一的热能工程,本科四年,学业成绩都稳处班级第一。说起专业,小熊说他其实最想就读的是医学。但从医的父母并不赞同他学医,小熊解释说这也与他高中三年住读身体较差有关,父母担心他学医受不了。未能踏入医门,至今让熊杰遗憾。
进了学校,特别是入了热能专业,熊杰才对坊间所说的这是个烧锅炉的专业的说法有了一些感受,至少清闲舒服是和这个专业不沾边的。由于需求旺盛,加上华科大在这一学科的优势,所以熊杰感觉老师们的课题都很多,经费也比较充足,而且所做的课题大都与应用挂钩。这种职业环境和状态让小熊蛮向往的,因此他当时的想法是读博后能留校当教师。但这一人生初步设计因博士期间他到美国阿尔斯通公司研发中心的一年实习机缘而发生改变。
能到美国阿尔斯通研发中心研修一年得益于熊杰的导师郑楚光教授。郑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二氧化碳减排科研工作的973首席科学家。也因为这样的平台,2009年阿尔斯通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由这两所学校每年选派一位博士生到该公司实习。很幸运,熊杰成了该合作的第一位受惠者。
(二)
总部在法国,在全球设有多个研发中心的阿尔斯通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热能工程领域知名企业,公司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直接面向市场的研发中心。去之前,小熊就订立了计划,主要任务是要完成博士论文的框架和论文涉及的计算数据及分析,并希望能将自己在算法和计算机模拟上的一些想法融入到阿尔斯通正在做的课题中。一年下来(2009.9-2010.10),熊杰对阿尔斯通那种真正面向市场、产品来组织科研开发的理念和做法产生强烈认同,“这与国内学校唯论文的导向是完全不同的。我在那里认识的老专家给我的建议也是,你今后应该去企业。”
去美国之前,小熊已在郑楚光教授领衔的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室跟随导师做了近二年的富氧条件下CO2减排研究,所做课题偏计算。在美国一年能纯粹做事的环境让熊杰感觉效率很高,他不仅如期完成了基本的论文框架和计算工作,还协助公司做了一些实验和软件开发工作。“在那里最大的收获是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从计算机模拟走向工程应用的道路。之前我是做纯模拟的,所以对实际工程认识较少,以前的参数修正往往是依靠看文献,而现在可以了解到现场运行的实际数据,再用得到的结果验证之前的模型或公式,这种很顺的感觉到后期让我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
(三)
在美国实习快结束时,熊杰得悉上海锅炉厂要上马一个涉及洁净煤燃烧、煤气化等几个方向的研发试验中心,这样一个涉及节能减排的大计划立即在全球清洁产业市场引起关注。小熊在阿尔斯通那里已经相熟的一些华人工程师朋友都建议他去上海锅炉厂。在这个领域已呆了几年的熊杰完全能理解上海锅炉厂即将上马的大型研发试验平台的意义。正逢上锅厂这个试验平台也在全球招纳人才,于是双方就开始接洽。这样,从阿尔斯通回国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并顺利毕业后,熊杰如愿被上海锅炉厂录用为研发工程师。2011年,熊杰入职上海锅炉厂技术部,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
倪建军(左1)、熊杰(左2)、乌晓江(右2)和江世亮(右1)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中试实验平台前合影
到我们此次访问,熊杰已在上海锅炉厂工作了整整5年。小熊告诉我们,这5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搭建这几个中试实验平台之一的循环流化床试验平台。目前上锅厂已建成四个大型的中试试验平台。熊博士说,作为国内发电锅炉三大供应商之一的上海锅炉厂所产出的产品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减排指标,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熊杰负责的是其中循环流化床相关技术的研发,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富氧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研发,这也是熊杰后来申报启明星的研究方向。
在煤发电领域,CO2减排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1)燃烧前捕捉,即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2)燃烧中捕捉,包括富氧燃烧技术和化学链燃烧技术;(3)燃烧后捕捉,即胺溶液吸收(也称CCS)技术。
关于富氧燃烧技术,熊杰介绍说,其主要技术特点是使用95%浓度以上的纯氧代替空气参与燃料的燃烧过程,并将部分烟气进行循环。因为没有了N2的稀释效果,燃烧后烟气中CO2的浓度可以达到80%以上,较容易进行捕集。
小熊说整个搭建过程非常锻炼人,需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需要化解很多说得出和说不出的困难,终于上海锅炉厂在2016年初建成了国内第一套MW级别的(2.5MWth)循环流化床燃烧-热解多联产试验平台,在此套试验平台基础上,可以进行系统的富氧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研究工作。截至今年6月,这一中试平台已经开车成功并进入真正的试验阶段,熊杰和他的同事们期待依托已有试验平台,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收集经验数据,提炼理论模型及设计取值范围,最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当然,熊杰的启明星课题也有赖于这个实验平台提供的支撑。
作为国内第一套MW级别的(2.5MWth)循环流化床燃烧-热解多联产试验平台项目负责人的熊杰目前已担任产品研发实验室的副主任,去年年初他获聘高级工程师。
(四)
采访结束后,上锅厂的另两位启明星乌晓江(2011级)、倪建军(2014级)也闻讯赶来,星友相见分外亲。我们聊了一会后就在三位星友的陪同下参观了在我感觉是颇为震撼的上海锅炉厂几大技术平台研发及其运行效果的展示厅,然后我们顶着烈日到已处与调试阶段、外形颇为壮观的几个试验平台前留影。
我们沿着厂区边交流边参观,我看到了一直想看的原四大金刚之一的上海锅炉厂的真貌,整个厂和生产布局都在,但是其内核、员工队伍和整个生产管理流程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熊杰这一代人成为上锅厂的主力,当代表国际节能减排主流的发电产品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上锅厂才真正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上海未来制造业的方向和力量。我觉得上锅厂此行回答了我的疑问。正所谓“四大金刚有传人,上锅前景更可期。”
文/江世亮 顾姚星 来源/世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