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恕我直言》这本书,作为“教师”“知识分子”“公民”,在李镇西老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他无惧争议,欢迎“碰撞”,对近两年来的教育现象、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思考和剖析,他希望观点的碰撞能成为君子之交的常态。
其中《 不是“神话”,谈何“破灭”?——从李炳亭“出事”再谈杜郎口中学 》这篇我最感兴趣,因为这和我们学校息息相关!
我们半坡小学自2009年开始,在学习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 推出了“一三一”课堂教学模式,当时每次教研例会,全体教师就一个教学问题,人人发言,各抒己见!当时师生的热情高涨,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在李炳亭“出事”之后,我也有过想法,总觉得“模式”是枷锁,束缚了老师。常常想,人家都是量体裁衣,为什么我们却要先定模式让人去适应呢?以致于后来,只要是定了“模式”往下推行的东西,我的内心深处都是抵触的!
十年过去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也不那么爱钻牛角尖了,随着新教育的推行,我们也被教育着,自觉不自觉地读了一些书。李镇西老师再谈杜郎口中学,让我解开了“模式”心结!
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统编教材,无法改变考试制度,也无法短时期内改变教师的素质,更不可能改变生源状况,剩下的就只有课堂教学方式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千百万次的努力,不如一次正确的选择!我们学校和杜郎口中学有很多相似点:教师专业素养薄弱,生源不优却无可选择,教育者都也一颗思变求进的心!基于我们当时的学情,选择学习“杜郎口模式”是很正确的!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以前之所以要搞‘三三六’模式,要限制老师讲的时间,是因为那时候老师们普遍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讲到底’‘满堂灌’简直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不得不采用严格的模式强迫老师少讲。“三三六”模式让杜郎口中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一三一”模式推行之初,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由此看来来,“模式”在新事物推行的起始阶段,效果是积极的!
但是,从2014年起,杜郎口中学放弃了最初的“三三六”课堂模式,从“三三六”模式的限制,到后来“三个角色”(教师承担着组织者、点拨者和分享者的角色)放开,这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不同阶段,恰恰是推进与发展,又是几年过去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质量依然在当地名列前茅。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证明崔校长和他的教育同志,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
那我们呢?我们的“一三一”模式,在起初是成功的,我可以证明,受益的孩子和家长们都可以证明!但最近几年效果并不明显,为何?一方面,我们山区学校教师流动性太大,师资配备欠佳。另一方面,留不住优生,却不能拒绝差生,连智力障碍的适龄儿童,都没有说二话的资格!其三,留守儿童比重大,家校共育这一块儿,学校也是独臂难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我们裹足不前的理由,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中说“问题是我们收到的礼物,没有问题的烦冗晦涩,就没有答案的妙不可言。”正是层出不穷的问题,坚定着我们为问题寻找答案,采取行动的决心!
让我们用“模式”,来让一批批新老师快速入职!让我们借“新教育”的东风,让“阅读”之网,把老师、家长、学生统统织入;让“阅读”之星,把学校、家庭、社会统统照亮!如果我们只能输出优生,那就让我们半坡小学,成为孩子们人生起跳最强有力的跳板吧!
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我与大师共鸣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