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解忧杂货铺》,我认为,咨询者遇到了困境,选择愿意相信杂货铺,不是真正为了排忧解难,而是一种情感宣泄。杂货铺的主人浪失雄治设置牛奶箱提供咨询,出乎意料的,这种方式很受欢迎。咨询者匿名向杂货铺咨询,内容可谓杂七杂八,大多有关情感生活或工作难题,而这些都涉及到了隐私,都是咨询者不便向任何人提起的,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相比之下,浪失杂货铺对咨询者完全陌生,在袒露心扉后,他们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至少在心灵上有了一个倾听者。
大致是人越长大烦心事就越多,而越不想向人倾诉。我记得,孩提时的我们都无忧无虑,每天吃饱饭就有使不完的劲,和小伙伴上山爬树、下河捕鱼,受了点委屈就哭着鼻子找母亲。上学后,有了课业负担,要是偶尔玩疯了忘记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就绝不敢跟家里人讲,因为讲了后果会更惨。那时,姐姐上了初中,她每次回家都会跟母亲将学校里发生的事,不管是开心的还是烦心的,她都一脸阳光,而母亲就那样静静地听着,更像一个智者。长大后,离家远了,我们都学会了报喜不报忧,怕的是家人担心。慢慢地,我们的烦心被放在了心底,变成了成长成熟的年轮。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乡村论述为“熟人的社会”,梅因在《古代法》中则写道: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近三十年我国的城镇化不断发展,这一进程也褪掉了我们诸多的身份标签,环境也由熟人社会变到了陌生人社会。譬如,我参加工作后,远离了那个熟悉的小村子,居住的小区环境很好,可是左邻右舍也不曾打个招呼,整个城市里的人们个个行色匆匆,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感兴趣你的喜与悲,你只能在孤独中变得深沉。
难道我们就这样深沉下去,最终变得冷漠?显然不是。工业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成为冰冷的代名词,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带着温度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早安,或许就能扫除一个失意者的阴霾,或许就给了深陷愁苦的失败者以勇气。烦心人烦心事常有,而“杂货铺”不常有。在他人求助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耐着性子听一听,不用专门开一间“杂货铺”解忧,真诚的态度或许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要轻易选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样只能酒不醉人人自醉,相反,我们则要学会求助,敞开心扉,让阳光洒满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