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我一个很有个性的高中舍友就大张旗鼓地说过徐志摩就是一个渣男,他早年对张幼仪的态度足以反应他最根本的劣性。
最早通过《在别康桥》等诗作了解徐志摩时,只知道这是一位极具才气又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
之后在看《林徽因传》时,又进一步了解到他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完美爱情主义者。
但在高中舍友的影响下,通过张幼仪这一人物进一步了解徐志摩时,我个人对徐志摩这一大诗人也确实没了有太多的崇拜,也在心底里觉得他对张幼仪太过残忍与无情。
穿梭在图书馆的书架间,突然看到了《徐志摩传奇》,然后就不假思索取了下来,开始读这本书。
大半本看完之后,真切地觉得,好多人对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与行为耿耿于怀真的是有原因的。。
记得书中描写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徐志摩的照片时(张、徐两家已经确定婚约,但张、徐二人还未曾见过面),心里想到“我以为自己嫁了个和我哥哥一样思想前进却不失传统,拥有坚定价值观的男子”,而徐志摩对着照片里的张幼仪却只有一句“乡下土包子!”。
其实,徐志摩这样的评价完全是主观意识上对张幼仪的排斥。
张幼仪的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是明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活动家及哲学家,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副总裁,所以张幼仪也算得上是大家闺秀了。
最终,徐志摩、张幼仪二人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离婚第一人。
在我看来,这一结局对徐志摩和张幼仪来说都是一种解脱,但到达这一结局的过程中他们二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对张幼仪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她所承受的痛苦伤害远远多于徐志摩。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就是一座真正的‘围城’,但这座‘围城’里只有张幼仪一人。”
张幼仪在婚后受到的也只是来自徐志摩无尽的轻视。
她料理家务、打理财务、伺候双亲事事亲为,也从不敢忤逆徐志摩,可越这样,徐志摩越是讨厌她,不肯和她多说一句话,还认为她就是封建礼教下的傀儡。
生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好
婚后四年,张幼仪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后不久,徐志摩便只身一人前往英国学习。在此期间邂逅林徽因,流传至今的“康桥之恋”在那时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而张幼仪则仍然在浙江的小镇上勤勤恳恳的服侍着自己的公公婆婆。
其后,在二哥张嘉森的要求下张幼仪也前往了英国,但当她满心欢喜地想着夫妻二人能重聚时,迎接她的却只有一副冰冷冷的面孔。
书中写道,在英国期间,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冷漠,每当张幼仪想打开话匣子做些交流,或者是拉拉家常改善一下冰凝的气氛,徐志摩马上就会说“你懂什么!”、“你会什么!”……
张幼仪曾在《小脚与西服》中说道:
要是,我可以凭意志在他面前消失的话,我早就这么做了。可是,虽然我尽可能尝试把自己变得谦卑渺小,无足轻重,而徐志摩还是没有改变他对我的态度……
当他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他神采奕奕、声音飞扬、肢体动的迅速又奔放,而当他送走朋友又回到屋里的时候,又对我露出不屑的神色……
这一言一语描写得如此细微深刻,可见张幼仪内心的痛苦与失落有多深,我想倘若张幼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妇女,对这些细节视而不见,或许她也不会有这般痛苦。
但她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执念的女子,只是爱上了这么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才变得卑微不堪,忍受着这莫名的轻视与冷落。
有人说在生活中保持最好的状态去面对每一个人才是最难的。
确实如此。
当张幼仪再次怀孕并告诉徐志摩时,徐志摩的第一反应是“打掉孩子”。
在张幼仪小声提到:“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时,徐志摩竟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别人就不坐火车了?”
只能说,风度翩翩、青衫磊落的徐志摩将所有的刻薄与无情都留给了张幼仪。
“徐志摩有的是普遍的爱心和对一切弱小者的同情”,这句话我是不敢苟同的,至少他的爱心在张幼仪的身上荡然无存,他也不曾给过张幼仪一丝一毫的同情。
倘若他有丝毫的同情,他就不会不辞而别,留有身孕的张幼仪一人在异国他乡;也不会在张幼仪怀胎八月再见面时没一声问候就首先要求她签订离婚协议书,为的只是带着离婚协议书回国去见林徽因,挽回他梦幻中的爱情。
徐志摩是有才气又有豪情的,也有普遍的爱心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但他对张幼仪的刻薄、轻视与冷漠估计也算他身上的一大污点了吧。
但庆幸的是,张幼仪最终用自身的成长与蜕变恨恨地扳回了一局。
与徐志摩离婚后,她一人在在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其后又出任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接着投资了时尚云裳服装公司,她的蜕变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华丽的逆转都让人恍惚地觉得是不是应该感激徐志摩,倘若当初没有他的决绝无情,也不会有张幼仪现时的成长。
但我们始终明白现时的结果并不能成为徐志摩当初轻视且对张幼仪刻薄相待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