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共读|这或许就是自卑情结(2)
——再读《自卑与超越》
文|张爱敏
今天,今年心情有点不爽。
本来是第二节早读,想着可以晨练一小时。跑步到操场,发现学生在自由活动,值日生在打扫卫生。一个年级,校园扫起来不是很容易。于是,就停下脚步示范指导。
七点去教室上早读,本打算引领积累相关内容,但看学生读得挺认真,就没打扰。想起刚才娇娇、东东两位老师沟通错时就餐时间,以为每天轮流,考虑要推迟放学,干脆来个小检测吧。
七点30分,铃声响起,我们稳如泰山,奋笔疾书。当娇娇老师跑来告知时,没想到竟然记错时间。唉!差点“撞车”。
八点二十分进教室,透过虛掩的门,听到“嗡嗡”一片,就随口说“谁在说话?站起来!”“哪个小组不安静,组长站起来!”
教师里霎时安静下来。
倒计时,没人理我,我登时有点不舒服。“今天必须澄清一下!”转身离开。
回到办公室,情绪低落,突然有种挫败感。唉!冲动是魔鬼。上课铃响了,依然没人理我。虽然后来“有了梯子”,“下了台阶”,但依然在反思自己。
下午,翻开《自卑与超越》,沉浸其中,竟然找到根源——自卑情结。也许,我,还有我的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情结,所以才导致如此结果。
书中写到:
自卑感本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桎梏。
人生就像一场在平原上追逐太阳的旅行,自卑恰似日落偶然投下的阴影。
我们在旅行中遇见自然、遇见同行的伴侣、遇见集会的人群,我们带着一路的风景与故事前行,这些构成生命意义的点滴,帮助我们将自卑抛诸脑后,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那么,何谓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它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
学生今天的反应,我今天的举止不正是自卑情结在作祟吗?
十年前,读这本书时,还是在参加新教育实验时,共读的电子版,感受不怎么深刻。
如今,遇到问题,总喜欢追根溯源,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我不想因高压惧怕而说谎,我也不喜欢因事不关己而漠视,我更不想因自己的失误失去一次美丽的契机。
看来,我要好好研究研究,如何超越那些因为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化腐朽为神奇!
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我们是通过自身所感知、理解、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的意义。所以,所有的赋予都带着主观色彩。
想起今天早晨那颗煮烂了的鸡蛋。当我拿起相机,变换角度,进行处理,姿态各异的鸡蛋给朋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生亦如此。
我在反思,学生为什么不承认?
也许,源于童年经验;
也许,源于学校经历;
……
总之,我要再一次认真研读《自卑与超越》。
既然给了我一个班,我就想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真正实现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