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场景中,父母与子女之所以无法沟通,那就是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适当运用同理心的沟通方法,很多孩子走的人生弯路或许会避免。
当孩子在考前突然对父母说出他(她)弃考的决定时,父母应该冷静应对。
第一,重复孩子说的这句话。
第二,你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的决定?
第三,你做了这个决定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第四,你对将来怎么打算?
第五,给你一点建议。
在培训现场,专家问在座的老师们碰到这一情况将如何处理,有老师下意识地说“为什么?”她肯定老师们的做法比普通家长们要理智,至少不会激化矛盾。
她给出的这五步实质是让双方冷静下来,促使这个家庭有效沟通。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帮助孩子在理清思路,分析压力源在哪(通常在中考和高考前两个月,是孩子心理承受力考验的关键时期),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很显然,这同理心原则肯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能说缓解焦虑,释放压力。
如果全家能形成共识,把这一问题置放到人生长河里,拉长背景这幅幕布,这中考和高考是否一定就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战?
假如全家觉得过程重要,通过这些科学训练来全面提升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人生必须要经历中考和高考,让你身经百战,百炼成钢,而考试的结果并没那么重要。孩子或许就不会选择逃避考试。说白了,他逃避的是泾渭分明的考试结果带来的心理压力。因为在孩子看来,那就是泰山压顶的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