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某一天的日记里,我提起了“XIU time”计划,类似使用众包模式来进行销售推广。那天的文章发布后,老倪表达了一些顾虑,说会不会透露得太多了。东方也私下跟我讲了类似的话。
我一直觉得想法不值钱,执行才重要。当面聊或者发邮件来,我听人描述过很多似乎非常不错的想法,也是优秀的团队去做,最后都死掉了。其实绝大多数创业项目,在理论逻辑上都是貌似能自圆其说并且前途光明的,不然也不会有创业团队肯认真投入宝贵的时间精力去做,亦不会有投资人愿意砸下大把真金白银就为了一点股份。但是最后能脱颖而出的,100个项目里也没几个。接触过的想法越多,我越觉得几乎一切的想法都有人想到了(而且想到一块儿去的人数还不少),可能不能下决心并且有实力和魄力去做出来,就是另一个问题。
老倪和东方的担忧很像,都觉得如果缩小到某个领域,再集中到几个已经有执行能力的公司的时候,想法就变得无比重要。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的对手是这个行当里的人中龙凤(那些市场大佬比喜柚招人容易多了,老倪一直在为这事儿努力呢),我才不认为我们能从头脑创意上超越他们。我猜他们肯定想到过了,但是之所以没这么干,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比方说Uber,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在中国的推广方法,其实说穿了不稀奇,如果有人告诉我他早就想到过,我绝对不会吃惊。但在Uber之前就硬是没人去付诸实践。直到大家看到他们这样收效甚佳,才群起模仿。
东方最后问,但如果现在就在日记里“公之于众”,结果万一发现很难做,我们搞半天也没捣鼓出什么花样来,怎么办?会不会有人觉得我们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说,想象的时候觉得不错,试过发现不对劲,这是很普遍的事。连苹果公司刚刚都将两年前花大力气推出的iPhone 5C正式下架(虽然做得很低调),喜柚怕什么。我开始在朋友圈推喜柚的时候,许多人提意见,甚至直接唱衰。我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感谢他们的坦诚,但我们管好自己的事,别人要发什么议论,我其实无所谓。因为最后事情成或不成,都跟这些耍嘴皮子的人无关,我们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用何聪聪的话说,我总是自我感觉很良好)。
今天花了不少时间,忙着准备ONES Ventures跟鸵鸟电台的合作计划。期间浏览了不少海外创业科技网站,不知不觉花了很久。看到新闻中三星发布了使用新接口的固态硬盘,读写速度一下子比前代提高了三四倍,我心里竟莫名其妙有些激动,因为这预示着不久以后所有使用固态硬盘的设备运作都会变得更加快捷。我有好一阵子没有光顾这些媒体了,今天一个不漏地逛将过去,下了番对比研究的功夫,收获颇丰,脑子里的计划思路也清晰了。发现两篇形式和内容都不错的旧文章,一篇《iPhone Kille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pple Watch》讲Apple Watch背后的秘史,另一篇《Fanboys》还要旧,是关于电子产品粉丝文化的。以后有机会,可以翻译出来大家一起聊聊。
内容存在语言壁垒,但形式却没有。这两篇分别是Wired和The Verge上的,其制作精良和排版优美令我赞叹不已(如果用电脑打开看效果会更好)。我既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创意和朝气,同时也体会到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以及那种对“呈现方式”细致考究的打磨。国内媒体上,哪怕是集中资源做的大选题,我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内容不可比,至少是形式上)。比起他们来,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
有些沉重了,最后说点好玩儿的。《Fanboys》里提到一哥们,居然是跟他爸爸合伙创立了一家公司。小辈创业早期,长辈要是有资源,当顾问帮着出主意似乎很自然。但是正经八百来做合伙人加入团队……这情况对我而言简直难以想象。国内最近有什么项目是跟父母一起创业的么?如果你知道,请留言告诉我。
(每日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