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过纸飞机的都知道,掷出去之前,先向飞机头吹口气,然后在掷出去,似乎这样能飞的更高,飞的更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飞更高,飞更远,但是这个动作却一直会做。
这,也是一种仪式。
看了知乎的一条热门推送: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网
友Akim
Wu给出了一个我很赞同的回答,『仪式』是一个太宽泛的词,其实包含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仪式,并不是只有『冠婚葬祭』这些大礼,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礼。如在投
飞镖的时候试过闭眼,深呼吸,(可以再祈祷几句求神明保佑),再睁开眼,然后发现几米之外的靶子看得更清楚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身体你的眼睛并没有因此
产生变化,也没神仙附体,是因为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五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锐,所以感觉自己看得更清了。
借由仪式带来仪式感,一种态度,强化某种事情的重要性,暗示自己必须要重视这件事。
最
近一直在读秋叶大叔的《社群营销》(第二版),书中也提到了仪式感。书中第一章第一节,社群运营之感中提到,社群运营要建立“四感”,分别是仪式感、参与
感、组织感和归属感。仪式感无非是加群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仪式来达到警醒成员、给成员一种心理暗示,我们不是闹着玩的,
每个环节,我们都重视。
附:社群仪式感举例
罗辑思维:成为铁杆会员不仅仅有钱就行,还得老会员推荐,构成一种仪式感,还增强了门槛与新老人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弱关系。
秋叶ppt:学院购买课程,获得入群资格后,会获得个人编号,有公告和禁言,有庄重感。核心小伙伴入群,爆照甩节操秀下限,有欢快轻松感。
新生大学:社群成员在获得推荐资格之后,可以推荐新成员,并获得相应的积分。李笑来也公布会用“区块链公证”的方式保证每个成员的积分最终都有公开记录。跟罗辑思维一样也通过推荐关系构成一种仪式感,增强了门槛与新老人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弱关系。
十点读书:是十点读书会的训练营每次开营都会有开营仪式和结业仪式,给社群参与人员强烈的仪式感,去认真严肃地对待100天的训练。
(部分内容选自秋叶《社群营销》)
徐明德,新媒体营销实践者,资深媒体人,互联网科技圈观察者。专注移动互联网、O2O等领域的探索。搜狐自媒体、腾讯新闻、艾瑞网、一点资讯、博客中国专栏作家。QQ/微信:870986305 公众号:xum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