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个小故事,从这几个小故事里,思考了一下关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联结关系,遂,分享给大家。
1 丨
古时候,有一个木匠,带着自己的徒弟去齐国,在去的路上,遇见了一颗很古老的书,那颗树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岁,树干粗壮到近百尺,树冠盘纵交错上千尺,那树尖,从很远的地方望过去,竟然像一座小山一样。
当地的老百姓,在树上缠了红布,每到初一,十五前来参拜,十分虔诚。因为树的名气太响亮,竟然有人千里迢迢的赶着马车过来,只为了拜一拜它,这颗树,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神灵的标识。
木匠看了看这颗树,却一副嗤之以鼻的神态,对此树却是极其的不屑一顾。
徒弟不明就里,遂问自己的师傅:
“ 师傅,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如此之巨大的树,定然长了几百上千年才长的这样雄伟壮观,看来此树定然不凡,想必已经得道成仙了也说不定,师傅为何如此不屑? ”
木匠说:
“ 此树木制疏松,什么器皿也做不成,一点用处都没有,纵然长了成百上千年,又有何用? ”
到了这天晚上,大家都睡着了,树却托梦找到了这位木匠,问他:
“ 听说你认为我无用? ”
木匠回答: “ 是的 。你的确无用。 ”
树哈哈大笑,十分快乐,反问他:
“ 倘若我有用,能活到今天吗 ? ”
是啊,倘若有用,早被砍了当家具了。
这便是庄子的无用论了,庄子认为: 无用最好。
庄子和孔子的区别在哪里?孔子说:
“ 我必须有用。 ”
问: 要不要做事?孔子答:
“ 我又不是那种内瓤空空如也的葫芦瓜,哪能只挂起来看,不吃? ”
所以,孔子的仕途经济学问,就是官场上的学问和现在的经济学问的雏形。
庄子说: “ 我内心丰富有丘壑,只在求内,不在求外,别人怎么看我,和我有什么关系? ”
最没用的,才是最有用的,就像周国平的那句话:
“ 看无用的书,说无用的话,喝无用的酒,最终,我终于成了一个无用的人。 ” 当然,那是调侃的话,周国平先生绝对不是一个 “ 无用 ” 的人。
讲讲 《 红楼梦 》 里面的林黛玉,妙玉,便是老庄一派;贾雨村,贾政和薛宝钗,包括门子,便是儒家一派,就是孔子一派。
而贾宝玉呢?看破了红尘,最后和甄士隐,柳湘莲一样追随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去了,最终的终结处,佛家。
道家讲究的是 “ 天人合一 ” 无我状态,佛家讲究的是 “ 一叶一菩提 ” ,每一个都是一个 “ 个体 ” 单独存在,万物皆 “ 空 ” 。
儒家就是三纲五常,儿子听爹的,老婆听丈夫的,平民听当官的。
儒家是炫耀攀比的,道家是内敛平和的,佛家是超然世外的。
三种分别是: 求外,求内,求超脱。
2 丨
老和尚让小和尚打扫庙里的庭院,院子里每天吹落很多的树叶,小和尚时时打扫,每一日都要打扫,哪怕今日里扫的再干净,第二日还是被风吹来满地的树叶,要重新再扫一遍,小和尚很是苦恼,他埋怨:
“ 难道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扫树叶吗? ”
小和尚有一个师兄很是智慧,给他出主意:
“ 来来来,我教你,你把明天的叶子一起摇落下来,那么,你明天不就不用再打扫了吗? ”
小和尚眼前一亮:
“ 咦,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倘若我把后头的叶子也摇下来,那么我就两天不用打扫,倘若我把一个星期的叶子摇下来,那么我就一个星期不用打扫了。 ”
于是,小和尚和师兄两人就拼命的摇啊摇,想把好几天的叶子都摇下来,然而,到了第二日早上起来,还是满地的落叶,小和尚和师兄终于把树摇死了,但是,庭院里依然有树叶。
两个人终于明白:
“ 第二天的树叶永远不会在今天落下来,所以,只要把今天的树叶扫干净,人生亦然很圆满。 ”
这是多么深刻的启示。
我们都在讲活在当下,那么什么是活在当下呢?当下,又是什么呢?
当下,是来自佛经里面的最小的一个时间单位。
一个小时六十分钟,一个分钟有六十秒钟,一秒钟就有六十个刹那,一个刹那就是六十个当下,那么, “ 当下 ” ,是什么?
一秒钟就是三千六百个 “ 当下 ” ,那么, “ 活在当下 ” ,就是活在非常小非常小的时间单位里。这样,你的每一刻,都会活的非常饱满,而且充满力量。
禅宗问他的祖师:
“ 师傅?请问你怎么样修行? ”
祖师回答说:
“ 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禅宗继续问:
“ 师傅,别人不也是这样吗? "
祖师回答:
“ 别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思索,睡觉的时候千般算计,所以吃饭的时候也在开会,睡觉的时候也不安稳。 ”
宗演禅师说:
“ 醒来的时候要好像朝阳冲出山谷来照耀这个世界,睡觉的时候要好像死去一样,放下从前的一切忧伤。 ”
那么,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喝一杯咖啡,一盏茶,好好写一篇文字,看一页书,恋爱的时候好好恋爱,失恋的时候好好失恋,就是活在当下了。
这种悟道来自于 “ 佛 ” 的启示和禅机。
3 丨
那么庄子讲究什么?庄子就是道家;孔子讲究什么?孔子就是儒家;佛家又讲究什么?它们之间的关联在哪里?
先说说道家的哲学宗义是什么?
“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 ”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 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
佛家讲的是什么?
“ 众因缘生法,本无今有。 三是有法,无有是处。 ” ( 涅槃经 )
“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发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 ( 缘起偈 )
“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 无常经 )
“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 ” ( 三力偈 )
儒家讲的是什么?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 论语 》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论语 》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论语 》
“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 《 中庸 》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 中庸 》
儒家是活在人世间的,字字句句皆是诗书礼仪,做人之道,为官之道,交友之道,全部是现实人间,就是现在的仕途论,官场论,政治论,阶级论,成功论。
道家是沿途风景,天地万物,宇宙和个人均存在,又不存在,完全取决于一种自我的心态,如果说儒家活给别人看,道家就是活出自我精彩。
佛家只一个字 : “ 空 。”
没有错,就是一个 “ 空 ” 字。万事皆无常,最终皆是空,既然是空,自然就是 “ 空中万有 ” ,所以,佛法无边,一切皆是幻像,皆是虚无,皆是不存在。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
那这个 “ 空 ” ,是什么呢?是真的空吗?不是,是 “ 放下 。 ”
所有的东西都 “ 放下 ” 了,所以就 “ 空 ” 了,所以才是 “ 空中万有 ” ,真正的 “空”,是什么都有的,是一种 “ 心灵 ” 的走向。
那么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儒家活在现实里,山便是山,水便是水;道家活在精神里,可以不是山,也可以不是水;佛家活在智慧里,知道它是山,也知道它是水。
那么,人是现实里存在的人,要吃饭睡觉赚钱,活命,这便是人;人有了物质基础,追求卓绝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也不是一味的虚空,活在想象和排斥里,但是可以将吃饭睡觉当公务员向上攀爬的路上,将风景请进来,不只是一味的只当一个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乐趣有灵魂的人,这便是活在修行里的 “ 禅 ” 道;当放下一切,这一切是,贪,嗔,痴,慢,疑,转化为,悲,智,行,愿,力,那么,我们便成了 “ 佛 ” 。
解释一下贪嗔痴慢移,贪是贪婪;嗔是嗔恨;痴是愚痴;慢是傲慢;疑是怀疑;那么悲智行愿力是什么?悲是慈悲;智是智慧;行是行动力,愿是愿望,力是力量。
将一切转化为阳光和向上的觉悟和能量,就是从人世间走出解脱的 “ 佛陀之路 ”。
儒家在现实里攀登,佛家在精神里自我超越,道家属于 “ 逍遥一派 ” ,看破,不说破,独我乐乐。
而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 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红尘的怀抱。 “ 这,才是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