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行业里,不缺乏拍脑袋,“我觉得”。缺乏的是一个思维的方法论,还有将方法论进行知行合一。
昨天在讨论英语实时课,然后大家觉得这个形式可能不适合孩子,理由是观察到孩子们都木木的,好像外教所授的东西,孩子们都不会(确实没学过),于是开始讨论,可能外教远程实时课,就是一个“炒热点”的东西,或者这个团队就是做直播课的,做教学的,没办法启发兴趣。
我的担忧是,整个结论下的太快,逻辑还没有跟上。就是我们的讨论里,没有对目标(想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共识,在目前的测试里,有没有已经足够的信息给我们去做这样的判断。
所谓的测试,之所以测,并不是因为我们对需要(需求)的观察(仿佛逻辑链还没有打通),而是因为“测试起来就几分钟也不费劲,一次下来多做一点是一点”。
那么首先,用这个逻辑,不费劲测试的东西多了,三分钟五分钟能测完,是很多东西。为什么测这个?
那我们想测试的假设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测试?测试方法能否测到我们的假设(收集信息)。这些没有达到,测试里观察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
而没有假设的测试,就是耍流氓。
如果我们是因为,观察到老师有补充孩子课余时间,内容适龄能接受,提升英语学习兴趣的需求的话,(而且这些是我们团队想做的),那我们应该围绕这些目标需求,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法(去达到这些目标),这些目标还太大,还要再拆解,什么算提升了英语学习兴趣,什么算内容适龄,我们对学习英语的规律的理解是什么?
做学科拓展而不理解学科,可以做到学科拓展吗?
我们要给学校对接资源,成为更大的平台,什么东西能在农村寄宿学校落地,什么不能,要形成我们的标准。好,那落地的是哪一部分?
课内还是课外?
只要对孩子身心健康好,还有让学习过程有那么一点意思不至于太无聊,我们就都愿意试试?
那我们测试的目的就应该是,孩子喜欢,且让学习过程有趣一点,且对孩子身心状态有益处(比如开心一点,喜欢学校一点,等等)
那英语学习,是属于这样的内容吗?(之前说过我们不做学科的),所以我们又要做学科拓展?学科拓展和学科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目前的工作,绝对不是什么也不管,不论述,抓到什么测什么的阶段。而应该是,重视在工作过程中,寻找方法论。可以测试的东西(途径,手段,工具)有一大把,重要的是,我们团队里形成一个共识,对整个理解需求,找可能性,调查发现,测试观察,形成共识的方法。
这样才有助于开展“批量”的工作。
我们目前的共识有两个,我们的平台,是关注农村寄宿学校儿童身心发展,让在校生活多一点乐趣,学习多一点乐趣。同时,我们对产品能否,如何在农村场景下的落地,作为我们的专业能力的核心。
我们的团队,要多做一点了解农村学校孩子,老师,校长需求的事,对新需求的理解,发现,观察洞察,对新的可能性的关注和测试。
而从这里开始往后,急需一个团队对“知道如何做工作”的方法论的不断构建和重视。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工作习惯,而不是每一次都变成拍脑袋的个别行为。
以及,做项目什么时候变成,谁都可以说一嘴,做结论的事情了?把项目做专业,估计是我要目前阶段死磕到底的部分了。
共勉。
2018.03.21
于访校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