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从音乐中找到快乐,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
音乐教育可以让每个孩子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学会用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在音乐中培养审美情趣,并且通过音乐增长其他相关能力,比如唱歌加强语言能力,演奏乐器锻炼精细动作,跳舞增强肢体的协调性等等。
听音乐
让宝宝从小接触多样的音乐形式,对培养他的音乐素养非常有好处。可以常听中文儿歌童谣,世界各国的儿歌、民歌,不同宗教文化的音乐,看似复杂高深的古典音乐都可以给宝宝听。
玩打击乐器
沙锤、摇铃、铃鼓、节奏棒、铝板琴、三角铁、响板、大小鼓等敲打乐器最适合小宝宝。宝宝还坐不稳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敲给宝宝听;等宝宝能独坐了,就放手让他自己随意敲打吧。
除了这些专门的乐器,家里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茶杯汤匙、宝宝的发音玩具都是现成的乐器哦。另外,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大大的乐器,拍手、跺脚、拍腿也是在演奏音乐呢。
跟着音乐做动作,让宝宝的身体更加直接地感受和表达出音乐的节奏和律动,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更适合学龄前儿童。
0~6 个月的宝宝
小宝宝行动能力有限,得靠爸爸妈妈帮忙。家长可以抱着宝宝,跟着音乐做各种动作,比如轻轻晃动身体、转圈、快走慢走,让宝宝感受音乐。
爸爸妈妈还可以在宝宝身上轻拍出节奏,加强他对节奏的感知。给宝宝做抚触或被动体操时也可以加入音乐,跟着音乐节奏活动他的四肢。
6~12 个月的宝宝
等宝宝大一点,爸爸妈妈就可以和他面对面坐着,让他模仿你跟着音乐做动作,比如拍手、拍腿等等,注意动作要慢一点,让宝宝跟得上哦。
○ 12
个月以上的宝宝
等宝宝能走会跑了,可以跟着音乐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一首关于小火车的歌,全家人可以排成火车,边唱边模仿火车开动的样子,走走停停,转弯钻山洞,把歌词用动作表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