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和妻子小霞是一对年轻的夫妇,靠着在农村种植杏鲍菇,几年的功夫致富了。
在县城一口气买了两套房,又买了一辆小汽车。忙的时候就在乡下,空闲下来就开着车带着家人去县城,生活过得很有滋味。
李春光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爱学习,爱钻研又特别勤奋。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的年纪大了,他不想再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门口寻找致富的路子。
刚开始他像别人一样,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药材,后来又请了专家,专家说你们本地的土壤板结严重,微量元素缺乏,不适合种药材。李春光又上网查了资料,如果再花钱改良土壤,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种植药材的事算是失败了。
后来他又接触到了菌类的种植,先是蘑菇、木耳,后来种植香菇、杏鲍菇。
夫妻二人很勤快,又善于请教别人,后来这个食用菌的种植就成功了。
他们回乡创业的第七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致富后的李春光不忘乡亲们,先后带动村子里的其他村民进行食用菌的种植和销售。
他所在的李洼村很快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村庄。
谁也没想到一场病虫害让原本信心满满的李春光差点赔个精光。
李春光把手里的钱全部投到了食用菌的种植上。病虫害的防治前期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这一次,病虫害的侵袭致使培养菌出了问题。花高薪请来的专家,也是摇头叹息,没有办法。
做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很多事情出乎我们的预料。
李春光送货的汽车已经停在车库很长时间了。
他安排妻子在大棚里蹲守着,他将仅有的未被病虫害侵袭的菌菇送给了客户。
父亲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看着儿子用三轮车运走最后一批完好的菌包,车斗铁皮在石子路上哐当作响……
手里一点余钱也没有了,正在这个时候要账的人像是火上浇油一般,非要他们夫妻俩结清以前的货款。
夫妻俩愁得一夜没有合眼。他们没有将此事告诉父母,李春光说他先想想办法。
在这之前李春光的朋友很多,无论是在镇上还是在县城,隔三差五就会有人给他打电话,约他出来吃饭、喝酒。在他心目当中,有好几个人是他的铁哥们。现在他遇到困难了,难道这些人都会袖手旁观吗?
借钱的过程令他们夫妻二人很难忘,他们各自从手机的通讯录里调出了他们认为很好的朋友。说明情况之后,最好的发小在电话里说刚给儿子交了学费,镇上二峰烩面馆老板听说李春光遇到困难时,二话没说给他转了500块钱。其他的人都是以各种理由挂断了电话。
妻子说,是不是咱们借得太多了?一张口向别人借一两万,可能别人也有难处,拿不出这么多钱。咱们再向别人借钱,他们能拿出多少都可以。
李春光说,我不相信那些和我一同吃喝的朋友,在我困难时没有一个人肯借钱给我。
他让妻子找出一张纸和笔。李春光对妻子说,别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能借钱给我就是我的恩人,我必须双倍的报答他们。他们借给我的钱,我除了把本金还给他们之外,另外按银行贷款利息的5倍给他们以回报。
妻子小霞冲他点了点头。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两人竟然只借到2000块钱。李春光夫妇要想翻身,没有资金支持真的很难做到。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一位老人给他送来了5万块钱,让他们有了翻身的可能。
被病虫害侵袭的两年后,李春光夫妇便把钱连同利息一同还给了那位老人,并向他鞠躬致谢。
这位老人是李春光的爸爸,父亲对李春光说道,你原来送货都是开车去,后来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成了你们送货的主要交通工具,我就知道你们遇到困难了,创业失败可以再来。这些钱是我是我和你妈妈的养老钱,加上东拼西凑,不够的话我再去借点。
李春光夫妇向父母摆了摆手,这些钱够了。行情好的话,我们很快就可以翻身了,谢谢你们二老!
如今李洼村的合作社门口停着三辆冷链车,公告栏贴着病虫害预警流程图。李春光总把父亲那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摆在菌棚显眼处,车斗里种着几簇倔强的杏鲍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