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科普图书,因为它的序言在谈论飞机为什么会飞,讲道理,作为一个文科生,飞机飞行的原因,和我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我只管坐飞机就可以了,飞机飞行的原因,交给科学家就行了。
原本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读这本书,但读完后,我收获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当然,知识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思维,很多时候,比知识重要得多。
记住了一句话,这句话,无数先哲,曾经也说过。
对世界丧失批判,意味着精神的死亡。
02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科普作家竹内薰,同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悬疑作家,常年活跃于科学评论、演讲、主持等领域。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我们之前已经有答案的问题。
例如:飞机会什么会飞?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根据我们之前的科学知识来看,飞机飞行是依靠气压,板块运动引起了地震,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加……
但其实,在科学界,这些问题,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因为真正的科学解释,和建立在摸索和经验上的“成功”,是两回事。
所以,作者提前为我们得出了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定论。你心目中那些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定论,其实都是假设;你脑子里的各种常识,也都不过是假设而已。
先不着急说这个结论的对与错,先举几个我们都知道的例子。
之前的真理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后来证明,不一定。
以前我们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后来证明,不一定。当然,至于太阳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心,我们也可以说,不一定。
我们说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但这个结论,其实也只是一个假设。
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体的星球,当然,这也是一个假设。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很多父母学校给予我们的知识,都是假设。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有的,只是头脑灵活的人,和思维僵化的人。
03
想起了自己以前在辅导班代课的日子,惊奇地发现,小孩的思维,比我们,活跃太多。
我问:“为什么鲁迅不停地换笔名?”
一个孩子说:“老师,因为他怕死。”
我知道,这不是课本上的标准答案,但很多问题,真的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原本,我们看世界的眼光都是不同的,都后来越来越相同,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被扼杀了,思维僵化了。
昨天晚上听师兄师姐讲考博和就业的经验,结束时,同学和我说,感觉就业好难,以后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样的话,我听多了。我发现大家年龄越大,胆子越小,不敢尝试,不敢突破,最后只想追求稳定。
社会中,工作形形色色,真喜欢,完全可以早做准备。
一味地害怕,逃避,两耳不闻窗外事,到毕业季,只能手忙脚乱。很多人,学历越高,越学会了摆架子,眼高手低的时候多,真刀真枪实干,立马就怂了。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你懒了。
这里的懒,不是说你每天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你懒于变通,懒于思考,懒于接触社会,懒于向优秀的人看齐。
你讨厌不稳定,一头扎进所谓的稳定中,用自己的倔强把自己武装起来,沉迷于一成不变的每一天,坚决不看这个变化的世界。
还是那句话。
丧失批判,丧失怀疑,意味着精神的死亡。
04
有一个词大家肯定都听过,叫“舒适区”。事实也是如此,我们都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所以才出现越忙越穷,本以为很努力了,但一点成果也没有的现象。
沉迷于舒适区,靠惯性而活着,谈什么成就呢?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善恶。就算杀人,有时候也不一定是恶。
卓别林在《凡尔杜先生》中巧妙地指出了这个话题:“一次杀人造就的是恶棍,而一百万次杀人却有可能造就英雄。”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杀人如麻,为什么人民都把他当成英雄?
看开点,其实我们都活在相对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多重性格,多重角色,我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身份。
当然,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们所谓的正史,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历史。作者说:历史也不过是假设的集合体,而不是真相。因为即便是第一手资料,也没有人可以保证当初记录下史料的人没有篡改过历史。
不是吗?
所以我明白了一句话。
科学再严谨,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环节。既然它是文化,那么它的评价就会随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愿批判常在,智慧,也常在。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加油小毛虫